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报刊博览

在朋友圈屏蔽父母,也是一种爱

更新于 2019-11-13   | 浏览次数 767

大概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中国代际关系的文章,一时影响不小,有媒体采访我,也有书商闻风而动。有位出版界的朋友问我能否写一本《中国式父母》,倒不是流行的“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那套说辞,而是剖析中国家庭关系里常见的缺乏独立性和亲情裹挟。

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题目。它能引起许多共鸣,有足够的社会性,还有畅销潜质。但想来想去,我还是拒绝了。原因无他,这个话题过于尖锐和敏感,我必须考虑自己父母的感受。

作为独生子女,我们这代人早早就被贴上了标签,最常见的是“自我”和“自私”。但仔细观察中国式家庭关系就会明白,独生子女一代并不自我,也不自私,而是时常陷入自我与亲情之间的挣扎。于我而言,“写一本《中国式父母》”与“考虑父母的感受”,其实就是自我与亲情的一次小小较量,我选择了后者。

但我们的孩子却未必会如此。前几天与朋友一家吃饭,朋友的女儿正读大学,成绩优秀,谈吐大方,又不失天真烂漫,毫无某些孩子过早“成熟”的虚伪与老气。与母亲如姐妹俩一般互相拆台的“没大没小”架势,一看就知道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宽松氛围,在中国家庭关系里实属少见。

临走时,忘了因为什么事,朋友太太对女儿说:“你上次那个朋友圈就没给我们看嘛。”我心里一乐,原来氛围如此宽松融洽的家庭,孩子也在朋友圈分组呢,想起前些天看到的一篇网文,标题就叫《我不信有人没在朋友圈屏蔽过父母》。这个结论当然片面,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现在这代孩子,可跟我们不一样。

父母为子女而活,子女为父母而活,这是普遍但不正常的家庭关系

之所以有“独生子女自我和自私”的说法,多少是因为这代人的父母恰恰是从小就失去自我的一代人,对他们来说,任何“不一样”都意味着“过分自我”。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渐成人,“自我”和“自私”这样的标签反倒成了最大的讽刺,因为事实证明他们并非如此。

前几年在微博上见过一段引来无数点赞的控诉,大意是“我的父母经常说我这代人自私,可是,我从小听父母的话,埋头读书,放弃了所有的兴趣和爱好;我中学时因为收到男生的情书而被父母暴打,我听他们的话,不再跟男生们说话;我高考时放弃了自己想去的城市和专业,听他们的话读了一个据说适合女孩子的专业;一直被告诫不能早恋的我,大学一毕业就被逼婚,为了满足哭着催我结婚的父母,我找了一个根本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孩子……但我想不通,为什么从未违背过父母意愿的我,会因为想换一份工作、想晚一两年生二胎、想做一点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被斥为自私。自私的到底是谁?”

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同身受,无非程度有所区别。

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家宠爱的独生子女一代,也因为父母长辈的人生遗憾,承载了巨大的期望。但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许多人一生的巅峰甚至停留在高考。

这两代人的家庭关系,也因为宠爱与期望,陷入了互相为对方而活的境地。父母辛苦一世,始终为子女而活,直到晚年仍没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从小到大,从读书到成家,始终在迎合父母的期望,不断做出违心的人生选择。这种两代人都没有自我的家庭关系,普遍但绝不健康。

在这种以亲情为裹挟的家庭关系里,“感恩”会变得十分刺眼。“中国家庭式感恩”近年来屡被诟病,就是因为它时常被异化为亲情裹挟。父母们挂在嘴边的“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为什么就不能赶紧结婚生孩子,你对得起我们吗”,就是典型的亲情裹挟。

其实,感恩本就应该是相互的。欧美家庭有一种习惯性表达,就是“感谢孩子给了我们如此快乐的人生时光”,但在中国家庭,感恩往往变成了单方面的“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

面对这种异化的家庭关系,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人选择唯唯诺诺,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对抗。但无论如何选择,本质都是一种悲剧。

在朋友圈里屏蔽父母,或许也是一种爱

之所以许多人在朋友圈屏蔽父母,有选择性地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

在《我不信有人没在朋友圈屏蔽过父母》一文里,总结了几个容易让父母产生焦虑的子女朋友圈类型。

入门级的分歧是生活习惯类,比如晚上吃饭K歌看电影,正想发个朋友圈,结果发现已经午夜,为了避免第二天被父母批评晚睡,只好不发。如果实在按捺不住,说不定就会屏蔽父母发一个。又比如点了个外卖,父母立刻告诉你这个没营养那个不能吃,虽然是为了你好,但如果你是一个北上广深的996,每天都是加班狗,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家,做一顿饭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奢侈的时间问题,再看看这些有真有假的养生学留言,说不定就会屏蔽父母,以免他们担心。

生活习惯的分歧还好说,观念的分歧才是真正的麻烦。你在朋友圈里的形象,往往是父母最重视的事情。比如发个泳装自拍,爸妈会让你删除,说影响不好,吐槽两句工作,爸妈也会让你删除,说显得太不成熟,偶尔插科打诨几句,爸妈会说你不够严肃。如果你就一些公共事件说了几句,哪怕是在你自己朋友圈里早已刷屏的寻常观点,爸妈也会认为你走上了歪路。

历史也是大型事故现场,哪怕你说的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甚至只是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说法,父母也会跑来告诉你这样不对,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上学时的许多说法早已被修正。如果你胆敢对国学和中医有所不敬,比如说《弟子规》里糟粕太多,而且只是满清落第秀才自己编的乡下蒙学读本,压根不是什么国学经典,父母也会说你太过偏激……

换言之,很多在你朋友圈里早已司空见惯甚至已经相当老土的观点,很可能会让你的父母如临大敌。

我曾说过,当下的老人与独生子女一代,本就是历史上差异最大的两代人。前者因为教育经历的相对不正常,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都有欠缺,当他们步入老年后,偏偏又遭遇了对老人最不友好的时代,非但没有在网络时代汲取养分,反而因为知识体系的缺陷,被充斥网络的虚假养生学和心灵鸡汤所蒙骗。后者有幸在开放中成长,并且有机会在网络时代不断修正三观,但在成长中往往因为家庭的种种压制,没有学会好好沟通,时常导致纷争。

从这一点来说,子女选择在朋友圈里选择性地屏蔽父母,或许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无论是在生活中避免父母担心,还是在观念问题上避免争吵,都是一种虽然无奈但颇具智慧的退让。

与许多人想象中不同,这种观念上的家庭冲突更多发生在相对“高端”的家庭,比如知识分子家庭。“懂得越多,分歧越大”,是这类家庭绕不过去的坎儿。我有个朋友就曾说过,他不会再跟父母讨论任何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问题,也不会再探讨子女教育问题,只要他们不拿养老钱去买那些虚假养生产品就行了。

这种碰撞很容易被上纲上线为“不孝”,这是因为很多中国父母将“孝”等同于“听话”。不过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之所以进步,往往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太听上一代人的话。如果年轻的子女与老父母的三观非常契合,或许不一定是好事,反而说明了子女知识结构与观念的落后。

下一代孩子只会更早地不认同我们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非常难教,思想和观念太过反叛。也有一些老人会将这一点归咎于孩子的父母,认为是父母的“不正经”错误引导了孩子。

这可能冤枉了现在的年轻父母,小看了孩子的能量。

我们这代人,有幸在开放中成长,但仍然经历过一定的匮乏。我小时候极爱读书,但当时所能见到的课外书,无外乎四大名著和各种评书的单行本,可汲取的养分十分有限。直到初中,我才得以接触日本动漫,并像其他人一样将《足球小将》、《灌篮高手》奉为经典。直到大学时代,我才在淘碟过程中得以见到《楚门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赎》等足以改变人生观的电影神作……也正因此,我才无比感谢网络时代的到来,感谢资源的极大丰富。

但我们的孩子从无这种匮乏。他们从小坐拥书房,从绘本到读本,从历史到人文,从艺术到文学,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只要他愿意,阅读量和广泛程度随时会超过当年一个二十几岁的大人。他们在日本动漫和迪士尼动画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看宫崎骏,也在电影院里见识了无数3D动画的瑰丽和想象力。因为资讯的丰富,他们对美丑的判断,对事物的评判,对世界的认知,即使幼稚,也比我们直观得多。

也正因此,未必是现在的孩子反叛难教,而是大人的传统话语体系太过陈旧,很难“忽悠”孩子。如果大人的说教和灌输真的奏效,教出一个看起来很让人满意的“小大人”,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的老气横秋很容易招来同学的嘲笑。

可以预见的是,也许不用等到叛逆期,我们的孩子就已不再认同我们。而对于隐私的看重,对独立性的追求,也会让他们更早在朋友圈里屏蔽父母。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是去年见到儿子在读《这就是德国》。这是一本德国历史的普及性读物,从民族的产生到国家的建立,从兴盛到衰退,从教育到工业,从二战时期的集体癫狂到战后的复苏……如果我能在九岁时读到这类型的书,对我的三观会有多大的帮助,对文明的演进又会有如何直观的感受?

上个周末,送儿子去学习编程。有朋友说,孩子一旦学了编程,就会将父母远远抛在身后,我们也会像现在不懂智能手机的老人一样,在生活中遭遇巨大的技术壁垒。

再没有一个时代的代际差异会像当下一般巨大,当老去的父母还在批评步入中年的我们太过反叛、远远没有成熟时,我们在自己的孩子眼中已变得保守过时。

但我乐见这样的局面,因为我知道,孩子越早不认同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往往意味着他早早跟上了这个时代。authorImg                                                                 叶克飞

叶克飞,专栏作家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