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雨
编辑:康晓
出品|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蚂蚁飞奔上市的脚步戛然而止。11月3日晚间,上交所、港交所先后发文称暂缓蚂蚁集团上市。而距此36小时后,本是这起国内最大规模IPO的原定时间。
一天前,信号已经释出:证监会官方网站消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几天前,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被认为将对蚂蚁旗下的小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金融业务、贷款业务近年来一直是蚂蚁营收利润主力,其招股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近四成。
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一直试图摆脱身上的“金融”影子,一方面是科技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拿到更高估值;另一方面,相对金融行业,科技行业的金融监管较松。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这一年时间内,企业所属行业为金融业,此前公司名称不包含“科技”的企业,变更后公司名称包含“科技”的企业数量达到了658家,同期企业名称之前含“金融”的企业,变更后去掉“金融”的数量则为342家。
此外,企业名称之前含“金融”的企业,变更后去掉“金融”后,加入“科技”的企业数量则达到了100家。
对于蚂蚁来说,此次暂缓上市意味着其去“金融”化的尝试基本失败:国际化支付市场未开、本地生活服务收入待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蚂蚁仍将作为一家金融公司而非科技公司接受监管,直到再次启动上市。
金融业务助推蚂蚁升空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合伙人在赴美上市后首次集体亮相。这样大场面下,阿里巴巴创始人、永久合伙人马云却当众否认了蚂蚁金服(支付宝母公司)的上市计划,“蚂蚁还没有做好准备。”但蚂蚁金服内部人士立刻对《深网》表示,上市已进入计划表,“2020年应该是一个可以期望的数字。”
今年7月份蚂蚁集团寻求两地上市后,一切进程飞快:一个月后蚂蚁集团同时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几天后,上交所受理蚂蚁集团科创版上市申请;9月18日,蚂蚁集团成功过会,从正式递交招股书到过会,蚂蚁集团用时25天,仅次于中芯国际(19天)。
一百天里,蚂蚁集团完成了从宣布上市计划到申购的三级跳,这样的速度让所有人惊叹。
但事实证明,正如几年前马云曾经说过,蚂蚁并没有“做好准备”。
2003年5月,阿里巴巴成立淘宝网,但帮淘宝成为全民电商平台的是负责提供“担保交易”的支付宝。在开通了快捷支付模式后,这种银行+银联的完整支付体验更是让支付宝成为该行业的遥遥领先者。
真正让支付宝跃上更大金融舞台的是余额宝,这是彭蕾主政时推出的新业务。2012年5月11日,支付宝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始对接基金公司;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仅一年多,天弘基金用户破1亿,成了中国基金行业老大;2013年8月,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
多位业内人士及支付宝员工都先后对《深网》表示,“余额宝的推出彻底改变了蚂蚁。”但业内人士的看法是,“蚂蚁从一个资金的流通管道变成了一个资金池。”而支付宝员工的看法却往往是,“余额宝帮中国人真正享受到理财的红利。”
余额宝顺带解决了曾经支付宝遇到大促时的脉冲式系统崩溃难题,此前支付宝的解决方案是,在大促前通过活动吸引用户先充值后付款,在付款高峰时可以从余额直接扣款。可这仅是治标不治本,面临每年几乎都要翻倍的流量峰值,对外部的依赖早晚会成为隐患。
余额宝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用户的账户余额甚至现金因为财务回报大量流入余额宝,这意味着支付宝从“转账工具”摇身变为“管钱工具”。
2014年10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更名为蚂蚁金服,彭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网商银行等。
沉淀的资金池以及在金融领域的数据发挥了巨大作用,借助ABS循环融资和联合贷款等模式,蚂蚁小贷旗下的花呗借呗成为蚂蚁金融旗下最赚钱的两款消费金融产品。根据公开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借呗”运营主体蚂蚁商诚小贷净利润44.93亿元,为2016年全年净利润的两倍多。
今年上半年蚂蚁的收入结构中,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占比为39%,是第一大收入来源,超过了支付业务。而与信贷相关的净利润是102亿元,占到蚂蚁集团总利润的47.8%,接近一半。
蚂蚁目前的信贷规模为2.15万亿元,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剩下的才是蚂蚁自有资金。
金融潜水,蚂蚁套上科技外壳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140亿美元。这被认为是蚂蚁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对此次融资,蚂蚁金服方面称,融资将用于支付宝的全球化拓展,自主科研投入和全球顶尖人才的招募,从而提升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向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此外,资金也将用于培育新兴市场的本地科技人才,助力当地的数字化转型,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从此表态中可以看出,蚂蚁金服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一家科技公司,或者说是一家科技服务公司。但近年来外界对蚂蚁金服的定义是:一家带有科技属性的金融公司。
这样的决定并不奇怪,除了科技公司估值远高于金融行业以外,金融行业相对较严的政策监管也一直让蚂蚁头疼。此前收紧的政策监管就曾让蚂蚁利润收到影响。
2017年5月余额宝将个人账户最高持有额度由100万降低至25万;8月份再次向下调整至10万元;12月,余额宝设立单日购买额度2万元的上限。蚂蚁金服旗下的借呗、花呗业务也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当年年底,现金贷整顿和网络小贷专项整治政策相继出台,借呗选择下调额度、关闭部分用户使用权限,提高开通门槛,进行专项整改。
2017年3月,蚂蚁金服在北京宣布定位转移,“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上市计划公布前,蚂蚁试图进一步洗去身上的“金融”标签。今年6月,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金服的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简称由“蚂蚁集团”取代。
但“金融”的标签似乎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更名去掉,在蚂蚁集团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对金融行业监管的风险提示,“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如近期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可能会提高公司合规的难度,增加公司的合规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对《深网》如此形容蚂蚁内部金融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就像海上漂浮的冰山,科技在表,金融在水下,但金融占了九成。”该业内人士同时对《深网》表示,蚂蚁之所以刻意强调去金融化是因为两个行业的监管强度并不一致。
“金融行业天生是趋保守化的,对资金的运用都有非常明确的监管规定;科技行业天生是开放性的,每家科技公司都把创新写在骨子里。这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蚂蚁主色仍是“土豪金”
此前曾有消息称马云已放弃“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就改变银行”的想法,整个阿里巴巴体系更愿意把自己放在“赋能”的位置上,蚂蚁金服也不例外。
但事实上,改变银行的想法从未离开。10月24日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明确表示,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马云甚至表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随后,央行网站公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小贷业务提出多项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主体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小贷公司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开展网络小贷业务;跨省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许可证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为3年。
这些条款均直指蚂蚁集团的小贷业务“花呗”、“借呗”。
蚂蚁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收入仍以数字金融服务为主。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一年内,数字金融服务贡献了蚂蚁集团50%以上的总收入。数字金融服务在中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别:
蚂蚁集团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蚂蚁集团的理财平台提供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投资产品等综合理财产品;蚂蚁集团与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合作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小额、期限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比如花呗、借呗,对蚂蚁集团贡献着巨大的利润;蚂蚁集团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产品,包括创新保险产品,以及健康及人寿保险产品。
近几年来其数字支付和商家服务板块收入占比下滑,借贷业务营收占比持续上升,这意味着蚂蚁在短时间内都无法摆脱身上的“金融”属性。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至少从目前蚂蚁的业务来说,这就是一家金融公司,“买卖、存贷、盈亏,即便蚂蚁是用技术的力量来提升交易,但这依然改变不了蚂蚁的金融本质。尽管马云试图通过喊话来理清互联网金融创新科技企业和传统银行的关系,但事实是,金融科技业务可能和传统银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估值难题
最受外界关注的是,此次暂缓融资后,蚂蚁估值或将受到影响。
此前蚂蚁集团估值曾经有多次变化,公布上市计划前,外界对蚂蚁金服主流的三种估值方法分别为融资倒推估值、整体PE估值、用户市值估值,得出结论分别为1500亿美元、1550亿美元和1597亿美元。兴业研究发布的《蚂蚁金服:拆分业务架构看估值(下)》中显示,2020年蚂蚁金服估值将达到1641亿美元。
在公布上市消息后,蚂蚁集团的估值更是一路走高从2500亿美元提升至2800亿美元,在上市前夜甚至有消息称其估值将提升至最高4610亿美元。
网络小贷新规出台后,无法洗去“金融”底色的蚂蚁将进一步向金融公司靠近。数据显示,金融公司估值远远低于科技公司,A股和H股中的中资银行股,其市净率估值绝大部分低于一倍,有些低估值银行市净率已经低于0.5倍。
不过抛开网贷业务、金融业务和科技相关业务的争议,蚂蚁集团估值并不能简单与银行类股票相比。近年来,蚂蚁在投资领域也四处出击。
根据《深网》不完全统计,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蚂蚁金服投资接近百家企业,除了传统的金融领域之外,还包括目前的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
目前蚂蚁金服的投资模式主要以和阿里巴巴协同为主,在国内主要以生活消费类为主,如出行领域的ofo、哈罗单车,餐饮领域的饿了么、二维火以及房产领域的蘑菇租房等。除此以外,则是一些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公司,如人工智能公司Face++以及3D传感领域企业奥比中光等。
作者:孙雨
编辑:康晓
出品|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蚂蚁飞奔上市的脚步戛然而止。11月3日晚间,上交所、港交所先后发文称暂缓蚂蚁集团上市。而距此36小时后,本是这起国内最大规模IPO的原定时间。
一天前,信号已经释出:证监会官方网站消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几天前,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被认为将对蚂蚁旗下的小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金融业务、贷款业务近年来一直是蚂蚁营收利润主力,其招股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近四成。
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一直试图摆脱身上的“金融”影子,一方面是科技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拿到更高估值;另一方面,相对金融行业,科技行业的金融监管较松。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这一年时间内,企业所属行业为金融业,此前公司名称不包含“科技”的企业,变更后公司名称包含“科技”的企业数量达到了658家,同期企业名称之前含“金融”的企业,变更后去掉“金融”的数量则为342家。
此外,企业名称之前含“金融”的企业,变更后去掉“金融”后,加入“科技”的企业数量则达到了100家。
对于蚂蚁来说,此次暂缓上市意味着其去“金融”化的尝试基本失败:国际化支付市场未开、本地生活服务收入待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蚂蚁仍将作为一家金融公司而非科技公司接受监管,直到再次启动上市。
金融业务助推蚂蚁升空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合伙人在赴美上市后首次集体亮相。这样大场面下,阿里巴巴创始人、永久合伙人马云却当众否认了蚂蚁金服(支付宝母公司)的上市计划,“蚂蚁还没有做好准备。”但蚂蚁金服内部人士立刻对《深网》表示,上市已进入计划表,“2020年应该是一个可以期望的数字。”
今年7月份蚂蚁集团寻求两地上市后,一切进程飞快:一个月后蚂蚁集团同时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几天后,上交所受理蚂蚁集团科创版上市申请;9月18日,蚂蚁集团成功过会,从正式递交招股书到过会,蚂蚁集团用时25天,仅次于中芯国际(19天)。
一百天里,蚂蚁集团完成了从宣布上市计划到申购的三级跳,这样的速度让所有人惊叹。
但事实证明,正如几年前马云曾经说过,蚂蚁并没有“做好准备”。
2003年5月,阿里巴巴成立淘宝网,但帮淘宝成为全民电商平台的是负责提供“担保交易”的支付宝。在开通了快捷支付模式后,这种银行+银联的完整支付体验更是让支付宝成为该行业的遥遥领先者。
真正让支付宝跃上更大金融舞台的是余额宝,这是彭蕾主政时推出的新业务。2012年5月11日,支付宝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始对接基金公司;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仅一年多,天弘基金用户破1亿,成了中国基金行业老大;2013年8月,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
多位业内人士及支付宝员工都先后对《深网》表示,“余额宝的推出彻底改变了蚂蚁。”但业内人士的看法是,“蚂蚁从一个资金的流通管道变成了一个资金池。”而支付宝员工的看法却往往是,“余额宝帮中国人真正享受到理财的红利。”
余额宝顺带解决了曾经支付宝遇到大促时的脉冲式系统崩溃难题,此前支付宝的解决方案是,在大促前通过活动吸引用户先充值后付款,在付款高峰时可以从余额直接扣款。可这仅是治标不治本,面临每年几乎都要翻倍的流量峰值,对外部的依赖早晚会成为隐患。
余额宝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用户的账户余额甚至现金因为财务回报大量流入余额宝,这意味着支付宝从“转账工具”摇身变为“管钱工具”。
2014年10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更名为蚂蚁金服,彭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网商银行等。
沉淀的资金池以及在金融领域的数据发挥了巨大作用,借助ABS循环融资和联合贷款等模式,蚂蚁小贷旗下的花呗借呗成为蚂蚁金融旗下最赚钱的两款消费金融产品。根据公开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借呗”运营主体蚂蚁商诚小贷净利润44.93亿元,为2016年全年净利润的两倍多。
今年上半年蚂蚁的收入结构中,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占比为39%,是第一大收入来源,超过了支付业务。而与信贷相关的净利润是102亿元,占到蚂蚁集团总利润的47.8%,接近一半。
蚂蚁目前的信贷规模为2.15万亿元,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剩下的才是蚂蚁自有资金。
金融潜水,蚂蚁套上科技外壳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140亿美元。这被认为是蚂蚁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对此次融资,蚂蚁金服方面称,融资将用于支付宝的全球化拓展,自主科研投入和全球顶尖人才的招募,从而提升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向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此外,资金也将用于培育新兴市场的本地科技人才,助力当地的数字化转型,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从此表态中可以看出,蚂蚁金服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一家科技公司,或者说是一家科技服务公司。但近年来外界对蚂蚁金服的定义是:一家带有科技属性的金融公司。
这样的决定并不奇怪,除了科技公司估值远高于金融行业以外,金融行业相对较严的政策监管也一直让蚂蚁头疼。此前收紧的政策监管就曾让蚂蚁利润收到影响。
2017年5月余额宝将个人账户最高持有额度由100万降低至25万;8月份再次向下调整至10万元;12月,余额宝设立单日购买额度2万元的上限。蚂蚁金服旗下的借呗、花呗业务也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当年年底,现金贷整顿和网络小贷专项整治政策相继出台,借呗选择下调额度、关闭部分用户使用权限,提高开通门槛,进行专项整改。
2017年3月,蚂蚁金服在北京宣布定位转移,“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上市计划公布前,蚂蚁试图进一步洗去身上的“金融”标签。今年6月,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金服的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简称由“蚂蚁集团”取代。
但“金融”的标签似乎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更名去掉,在蚂蚁集团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对金融行业监管的风险提示,“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如近期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可能会提高公司合规的难度,增加公司的合规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对《深网》如此形容蚂蚁内部金融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就像海上漂浮的冰山,科技在表,金融在水下,但金融占了九成。”该业内人士同时对《深网》表示,蚂蚁之所以刻意强调去金融化是因为两个行业的监管强度并不一致。
“金融行业天生是趋保守化的,对资金的运用都有非常明确的监管规定;科技行业天生是开放性的,每家科技公司都把创新写在骨子里。这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蚂蚁主色仍是“土豪金”
此前曾有消息称马云已放弃“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就改变银行”的想法,整个阿里巴巴体系更愿意把自己放在“赋能”的位置上,蚂蚁金服也不例外。
但事实上,改变银行的想法从未离开。10月24日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明确表示,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马云甚至表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随后,央行网站公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小贷业务提出多项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主体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小贷公司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开展网络小贷业务;跨省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许可证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为3年。
这些条款均直指蚂蚁集团的小贷业务“花呗”、“借呗”。
蚂蚁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收入仍以数字金融服务为主。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一年内,数字金融服务贡献了蚂蚁集团50%以上的总收入。数字金融服务在中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别:
蚂蚁集团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蚂蚁集团的理财平台提供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投资产品等综合理财产品;蚂蚁集团与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合作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小额、期限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比如花呗、借呗,对蚂蚁集团贡献着巨大的利润;蚂蚁集团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产品,包括创新保险产品,以及健康及人寿保险产品。
近几年来其数字支付和商家服务板块收入占比下滑,借贷业务营收占比持续上升,这意味着蚂蚁在短时间内都无法摆脱身上的“金融”属性。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至少从目前蚂蚁的业务来说,这就是一家金融公司,“买卖、存贷、盈亏,即便蚂蚁是用技术的力量来提升交易,但这依然改变不了蚂蚁的金融本质。尽管马云试图通过喊话来理清互联网金融创新科技企业和传统银行的关系,但事实是,金融科技业务可能和传统银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估值难题
最受外界关注的是,此次暂缓融资后,蚂蚁估值或将受到影响。
此前蚂蚁集团估值曾经有多次变化,公布上市计划前,外界对蚂蚁金服主流的三种估值方法分别为融资倒推估值、整体PE估值、用户市值估值,得出结论分别为1500亿美元、1550亿美元和1597亿美元。兴业研究发布的《蚂蚁金服:拆分业务架构看估值(下)》中显示,2020年蚂蚁金服估值将达到1641亿美元。
在公布上市消息后,蚂蚁集团的估值更是一路走高从2500亿美元提升至2800亿美元,在上市前夜甚至有消息称其估值将提升至最高4610亿美元。
网络小贷新规出台后,无法洗去“金融”底色的蚂蚁将进一步向金融公司靠近。数据显示,金融公司估值远远低于科技公司,A股和H股中的中资银行股,其市净率估值绝大部分低于一倍,有些低估值银行市净率已经低于0.5倍。
不过抛开网贷业务、金融业务和科技相关业务的争议,蚂蚁集团估值并不能简单与银行类股票相比。近年来,蚂蚁在投资领域也四处出击。
根据《深网》不完全统计,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蚂蚁金服投资接近百家企业,除了传统的金融领域之外,还包括目前的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
目前蚂蚁金服的投资模式主要以和阿里巴巴协同为主,在国内主要以生活消费类为主,如出行领域的ofo、哈罗单车,餐饮领域的饿了么、二维火以及房产领域的蘑菇租房等。除此以外,则是一些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公司,如人工智能公司Face++以及3D传感领域企业奥比中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