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刘鹏
2020年12月31日,是李小加在港交所担任行政总裁的最后一天。
香港第四波疫情冲击之下,限聚令和餐厅禁晚市堂食双双加身,让李小加的离任显得静悄悄。在半个月前组织的一次线上媒体群访中,李小加不无遗憾地提及,“本来我计划能在这个月每一个部门都走一遍,每一个员工大家在一起都能够聊两句,这个理想看来是实现不了了。”
李小加与港交所的合同原本为2021年10月到期。2020年5月,港交所首次宣布,李小加将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离任行政总裁职位,但仅仅4个月后,港交所再次宣布,李小加将离任日期提前10个月至2020年12月31日。
两次宣布离任节点,恒生指数与港交所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挫。这也被当作市场对带领港交所11年的灵魂人物离职,所给予的反应。
“李小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曾任平安证券香港公司CEO、与李小加打过多次交道的华兴证券常务副总经理魏山巍,如此对腾讯新闻《潜望》评价。富途证券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邬必伟的评价更为直接,“李小加是历任港交所行政总裁中,对港交所乃至香港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
历史和地理因素下,英美、本土,以及中资等多种势力汇集、交织于港岛,构成微妙的平衡。而新的改革,势必会打破平衡,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为推动改革,他不时需要与一些力量进行博弈,但更多时候,他跟这些人谈判、合作。这些力量来自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大资金,甚至是港交所内部。
他自称“管道工人”,只做制度的疏通和清理,剩余的交给市场。他幽默诙谐,善于用比喻来游说各方,为改革腾挪空间。同时,他也不拘小节,在达沃斯的一次群访中,因椅子不够用,他索性坐在桌子上,与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
11年间,他带领港交所从金融危机泥沼中脱身,平衡各方利益,与沪深交易所互联互通,吸引内地资金,放行同股不同权,拥抱新经济,IPO募资额有7次成为全球冠军。这些努力,也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而困惑的香港,转为亚洲最大的新经济公司融资地,重返国际金融舞台中心。
特别是中资崛起和新经济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原本暮气沉沉的面貌。从资金结构来看,南北互联互通之后的港股市场,来自中国内地的南下资金交易份额,已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从上市公司类型来看,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已逼近半壁江山;新发IPO中,中资机构来做基石投资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
当然,11年间也有挫败。向伦交所发起并购闪电战,意图构建起一个全球布局、覆盖亚欧美三大时区的交易所巨头,但旋即遭到拒绝,成为他离任前的遗憾。
“我真的觉得港交所选我这样一个人来做行政总裁,冒了一定的风险,也是一种赌博。”在半个月前的线上告别会上,李小加回顾掌舵港交所的11年时间,谦虚地将功劳归于“赶上了好的时代”,他对腾讯新闻《潜望》总结,“这11年刚好给了我很多机会,我只是适时抓住了这些机会……我尽力了,也做得大家似乎都还算满意。”
在12月30日发出的告别信中,李小加透露下一步不会离开香港,“希望用在香港交易所学到的‘水利知识’,继续为香港、为国家、为市场做点贡献。”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离任前李小加较为频繁地接触了一些巨头公司,市场人士猜测,李小加意欲吸引一些产业资本,下一步的一部分精力,可能放在基金投资,以及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上。
在媒体告别会上,李小加并未道破这一安排,他诙谐地表示,自己不会再打工了,但至于具体做什么,“明年吃南记河粉的时候告诉你。”
交易所里的“外来人”
2009年,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即将退休,恰逢金融危机蔓延,港交所业绩增长不断下滑,吸引内地资金与优质公司到港,成为港交所走出泥沼的关键出路。
北京出生,甘肃长大,做过石油钻井工人,也执笔当过记者,赴美留学后当过律师,又辗转多家美资投行……同时拥有中国背景和华尔街经验,李小加的资历似乎无可挑剔。
猎头找到了他,希望他试试港交所行政总裁的角色。面试官里,两任港交所主席夏佳里、史美伦,都对他的履历青睐有加。
但李小加拟任行政总裁的消息一经宣布,舆论哗然。不仅仅是担忧其没有监管经验,不熟悉香港本土机构,更是因为在港交所成立20多年历史上,首次由内地背景人士担任此职位。
对于这一“外来人”,已执掌港交所多年的行政总裁周文耀在台湾回应媒体,“我没有见过他,对他不认识”。
香港证券经纪业协会主席李耀新也通过媒体放话,对李小加的任命表示忧虑及奇怪。“营运投资银行与港交所不同,后者是很独特的行业,港交所有很多技术项目,如证券无纸化、交易系统的提升等需要熟悉的人才处理,李小加在这方面却是空白。”
港交所上市后的第一任行政总裁邝其志,即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因“仙股除牌”事件黯然离职。
对于这些诘难,李小加笑称自己是“无知者无畏”。为了争取更多本土认可,他请了老师帮助学习粤语,举家搬来香港生活。
甫一上任,李小加提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在亚洲时段里连接世界和中国,成为世界上亚洲时段真正的金融中心。他在一篇网志中描述,“有四个客户我们希望齐聚香港——中国的钱和中国的货,世界的钱和世界的货。货指上市公司、债券、货币、大宗商品。”
但要继续引进这“四个客户”,港交所首先需要跟其他市场接轨,特别是与A股交易时间对齐。李小加计划通过“两步走”的方式,将港股交易午间休息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小时,一年之后再缩短至1小时。
缩短午间休息时间,让香港本土大量以证券经纪业务为生的机构和从业人员无法接受。富途证券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邬必伟对腾讯新闻《潜望》解释,不同于大陆后发优势,证券线上业务发展的如火如荼,香港本地的证券经纪多是在午间通过面对面拜访来获得客户的交易量,已经成为延续多年的传统。缩短午间休息时间,影响到了他们与客户的交流,进而影响成交和收入。
为反对李小加的改革,香港证券业工会发起了多次游行,还举行了“砸碗仪式”,暗喻改革砸了他们的饭碗,要求李小加下台。甚至连中环附近的酒楼餐厅,也派出代表参与游行,因为午休时间缩短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意。
重重阻力之下,李小加以“先苦后甜”来安慰业界,他在《论香港交易所市场改革措施》的万言长文中阐述,“延长交易时段的改革在一开始不会出现显著的效果,但港交所已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改革势在必行。”他还总结出港交所的未来发展战略,即“三个中心”, 内地企业的“首选海外集资中心”、内地资本的“首要海外投资中心”和“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中心”。
李小加平衡术
以通俗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改革理念,诉说改革初心,成为李小加的一个招牌动作。他干脆把博客开设在港交所官方网站上,取名叫“李小加网志”,到离任时,积累了有近百篇。
这也被视作李小加的平衡术之一。见字如面,既避免了面对面可能因针锋相对而导致的不快,又留有足够的余地来更详细叙述自己的想法。在日后一些改革进入深水区难以推动时,他常以这样既温和、但又坚定的方式,获取更大范围的共鸣和支持,寻找市场的最大公约数。
相比于缩短午间休息时间改革的风波,因错失阿里巴巴而引发的制度性大讨论,是李小加整个港交所生涯中所遇到的最艰难的改革。
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计划IPO,曾多次与港交所沟通,希望赴港挂牌。但阿里巴巴采取的新经济公司通常使用的股权架构,即公司在初期为了发展让渡多数股权用以融资,但管理层依然可以通过A、B股同股不同权模式,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
由于担心权利的不平等带来投资者权益受损问题,港交所在上世纪80年代决议废除了“同股不同权”制度,以示公平。
制度壁垒之下,阿里巴巴远走他乡,奔赴美国上市。
一位全程参与此次改革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当时香港监管层反对的声音非常激烈。原因不外乎,监管层认为现有机制运行良好,无需额外增加改革风险。
囿于香港的金融系统,港交所虽然为监管机构,但是在证监会这个大老板面前,港交所只能算二老板。这就意味着,所有关于港交所的改革都需要证监会点头。
上述参与改革的监管者回忆称,证监会的人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改?改了之后就不会有风险吗?”没有人能够确保改完之后会如何,这是因为金融市场没有办法进行现实版模拟。“即使做了虚拟模拟系统,证监会还是会觉得你这个模型是虚拟的,不可信。”
“中国公司远走他乡上市,我们是要高度坚持同股同权的原教旨主义呢?还是认识到同股不同权在这样的历史时段,在某些行业里面,有必要的市场需求,要不要妥协?”在腾讯新闻《潜望》此前的一次专访中,李小加用“绝望”来形容当时的状态,“你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谈这个事情,反对的人很多,支持的人也很多,彼此都有彼此的道理,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把这个道理来说清楚。”
那就只好用在“梦里”说了。2013年9月,在港交所错失阿里巴巴之后,李小加在网志上发表3800字长文,以“梦”为由,描述自己在梦境中召集了9个人物,分别论述了要不要为同股不同权放行的理由。文章结尾,李小加提出了解决办法,即香港上市制度可以合理地作出斟酌,如果超出了《上市规则》的酌情范围,可经过公众咨询后,修订政策。
他更是借梦之口,警醒港岛:“对香港而言,丢掉一两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丢掉整整一代创新型科技公司就是大事,错失这一代新经济公司更是一大遗憾。”
但讨论过程都比李小加当时想的要艰辛得多。2014年8月,港交所就此正式启动市场咨询,直到2015年6月第二次市场咨询,证监会曾表示不是“听不得创新意见的聋子“,不过,结果出来不到一周,就发了超千字的声明否定了港交所的所有建议——也否定了李小加的想法。
历经多次改革的博弈后,李小加在媒体告别会上对腾讯新闻《潜望》解释,在港交所的经历,让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香港市场做改革,和在其他地方做改革非常不一样,无法从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也无法完全自下而上,需要通过市场咨询与监管及时互动,各方力量都摆出来,敞亮谈,最后才有可能做成。
拥抱内地 拥抱新经济
2017年9月,由“三马”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赴港上市,这也是当年乃至李小加上任以来,港交所迎来的第一家新经济概念公司。在此之前的6月份,经过又一轮针对香港金融业究竟如何迎接新经济带来的历史机遇讨论后,港交所再次启动对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市场咨询。
众安在线前CEO陈劲对腾讯新闻《潜望》回忆,“本来我们管理层打算只穿文化衫庆祝上市,但是港交所的工作人员明确告诉我们不行,必须要正装,所以在上市前一天我们赶紧在香港买了西装。”
但等到正式敲钟时,李小加在交易大厅当众脱下代表着传统金融形象、循规蹈矩的西装,并提示众安在线管理层一起脱掉,以文化衫配牛仔裤的装扮上阵。这在港交所历史上首次出现。
如今回看这一细节,李小加正是想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化,来传递港交所拥抱新经济的姿态。
当天的上市仪式后,李小加发表感言称,希望继众安在线之后,会有更多科技、互联网等新经济企业选择香港作为上市之地,同时香港也要为市场结构作出努力,要夹缝求生,在新经济中保持自己的市场质量。
讲话结尾,李小加话音一转,表示新经济赴港上市规则正在进行咨询,“希望未来几个月能有比较大的突破。”
李小加最终如愿。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新制定的《主板上市规则》新增内容包括容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来港上市,以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的地点。
改革当年,港交所上演新经济公司集体IPO盛宴,全年IPO市场迎来218家新公司,拿下全球IPO募资额冠军。最多的一天有8家企业上市,共同敲响4个锣。
李小加在媒体告别会上还特意提及,在经过制度改革之后,港交所预想到赴港上市的世界级企业会越来越多,4个锣不太够用,上市的锣也需要做的更大气一些,于是寻觅到山西找到专门做锣的地方订制了一个直径加长80%、近3米、重约200公斤的铜锣,花了60万元。
新规之后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小米,成为了首个使用这个铜锣的上市公司。紧随其后的重量级新经济公司美团,成为了第二个。再随后,当年错失的阿里巴巴也回来了。
这些巨头的到来,叠加此前与沪深交易所的互联互通,不仅为港交所带来巨大的资金量,更是带动了港交所的交投量——一改多年沉闷的市场状况。
“交易量是港交所一直以来的痛,交易活跃程度太差了。”一位中资券商CEO对腾讯新闻《潜望》指出,对于交易所而言,这样的问题是追命的。“没有交易量就没有估值,没有估值就没人发IPO,没有人发IPO就赚不到钱,这又直接影响到香港政府的收入——印花税。”
他指出,在近两年这些明星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之前,虽然拥有大体量的腾讯控股,但港股集中了太多地产、矿业、金融、低端连锁消费类的公司,这也是香港经济结构的侧面反映。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沪深港通北向及南向交易量庞大,2020年前三个季度,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为人民币900亿元及232亿港元,创了新高。此外,北向及南向资金成交金额,在2020年7月时创下1912亿元及602亿港元的单日新高。
前述CEO评价,李小加所发起的改革,助推香港成为真正意义上链接中国和世界的中心。在过去的20年间,香港扮演了为大陆吸引海外资金的桥头堡,但未来的20年,李小加判断,中国开始向资本输出国转变,香港未来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为内地发行人提供国际资本,更具现实意义的开始包括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机会以接触国际发行人及国际金融产品,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渠道,投资内地上市公司及金融产品。
要实现这一愿景,港交所需要更多的“李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