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农业农村部10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实际增长6.4%,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三农”向好对保供给、稳预期、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量连续5年1.3万亿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收成好不好,关系到中国人的餐桌和饭碗。
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当前,秋粮收获已接近尾声,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粮食生产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如优质专用小麦比例提升到33%;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亩;棉花继续向新疆等西北内陆优势棉区集中。
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态势。9月,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7%,后备母猪销量继续大幅增长,猪饲料产量和销量都有回升。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年底前生猪产能有望探底回升,明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随着乡村振兴的旋律激荡大江南北,农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正加快融合。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和5.6%。目前累计创建1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均产值达到75亿元。
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保持稳定,“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不断深化。1—8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0462.4亿元,同比增长5.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增速均高于整体增速。
“总的看,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三农’向好对保供给、稳预期、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魏百刚表示。
农民收入跑赢GDP增速
“小镇青年”玩转消费潮流,乡村大妈热衷“拼购”“抢购”。这些来自农村的消费图景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消费版图,也彰显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向好趋势。
收入增长更快。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2元,实际增长6.4%,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见效。当前,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92%的贫困户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消费贡献更高。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3150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城镇1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消费增长贡献率达到16%。
但不少人也注意到,近两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稳定增长,不过增速有所放缓——2018年增速为6.6%,比2017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增速为6.4%,比去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
对此,魏百刚表示,受经济下行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的确越来越大,将采取多种措施。一是确保丰收又增收,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卖得上好价钱。二是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确保年底前农民工及时足额领到工资。三是增加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四是推动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落地,督促各地按时足额将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生猪良种补贴、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等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红利。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加快衔接
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为此,中国多次提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进展如何?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一级巡视员赵铁桥介绍,围绕扶持农民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展开了积极探索。
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0.7万家,成立了联合社1万多家,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农户。农民合作社产业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产品生产,并且正在由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民间工艺品制作和服务业延伸,其中种养业占70%以上。
“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社在服务带动小农户、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铁桥说。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各地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截至2018年底,农业生产托管面积为13.84亿亩次,比去年增加52.7%,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服务对象数达到4630.17万个,其中小农户占91%。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农户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开始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这条路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赵铁桥说。
李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