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头条

新能源汽车降价推倒“多米诺骨牌”

更新于 2023-02-16   | 浏览次数 2300

随着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不少车企调整了销售策略。以特斯拉、问界、小鹏和广汽丰田为代表的车企下调了产品售价,同时也有比亚迪、大众、雷诺等车企表示不降价。2023年,新能源汽车价格体系仍将处于动态变化中。

当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当各方都盼着新能源汽车能扛起消费复苏的大旗,不少车企开始调整销售策略,新能源汽车进入价格调整的活跃期。

特斯拉率先放出降价“大招”。据了解,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降价3.6万元,Model 3高性能版降价两万元,Model Y的降幅从2.9万至4.8万元不等,整体降价幅度较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同比下降6.9%6.3%。有分析认为,1月、2月是汽车销售的淡季,而新能源汽车“国补”今年退出的消息导致去年12月部分用户提前消费,因此开年的产销数据稍显冷清。

面对同样的挑战,不同车企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一方面,问界、小鹏和广汽丰田等企业快速响应特斯拉,下调产品售价,而以沃尔沃、广汽埃安、五菱等为代表的车企,则通过交付激励、保险补贴等方式降低用户购车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比亚迪、大众、雷诺等车企表示“不降价”。

新能源车该不该打价格战

特斯拉挥舞的降价大旗似乎立竿见影。招银国际(CMBI)汇编的数据显示,宣布降价后一周左右,特斯拉在中国的日均销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76%,不到一周就卖出1万多辆。不过,这次突然的降价也让部分此前已经提车的车主感到不满。

对此,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近日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中回应称:“价格真的很重要,有很多人想买特斯拉汽车,但买不起。”他表示,降价确实对普通消费者产生了影响,今年1月特斯拉的市场需求大约是产量的两倍。

一位特斯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特斯拉降价原因很多,涵盖了诸多工程创新。“公司一直坚持成本定价原则,此次价格下调也是基于成本的变化做出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最近的一份财报显示,2022年特斯拉实现营收814.62亿美元,同比增加51%;净利润125.56亿美元,同比增加128%,营业利润率达到16.8%

该财报强调称,虽然特斯拉产品的平均售价在过去5年已经减半,但得益于引入更低成本车型、增建更高效的本土化工厂、降低车辆成本以及经营杠杆等因素,公司的营运利润率持续提升,从-14%左右一路提高至约17%

资深汽车媒体人、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杨小林认为,降价会放大特斯拉的“鲇鱼效应”。“如果说车企担心丢失市场份额,那就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去刺激销量,而降价是最有效的一招儿。”

不过,降价并非新能源车企眼下的唯一选项。不久前,面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到期和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比亚迪就选择了小幅提价。按照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统计,特斯拉1月销量仍位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二。1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150164辆,继续蝉联销量冠军。

申港证券的研究报告分析称,面对新能源车补贴退出,特斯拉、奔驰等外资车企选择降价以提升市场份额。市场表现较好的自主品牌可以从容应对,以保障自身利润。但对于目前销量不及预期或仍致力于扩大市场份额的车企,现阶段仍不敢轻言提价。

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不久前表示,大众不会为了对抗特斯拉的降价而对电动汽车提供折扣。

“我们有明确的定价策略,并专注于可靠性,也相信自身产品和品牌的实力。”奥博穆表示,大众希望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但应该通过盈利增长来实现这一目标。

稳定价格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可能让保有用户心理落差过大、伤害自身品牌形象外,新能源汽车大幅降价,还可能在二手车市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产品一周内降价10%或更多,就会影响剩余价值,伤害到现有客户。”独立汽车评论员白德认为,考虑到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310万辆,如何保持产品价格稳定,将是广大保有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二手车市场不够活跃,产品保值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动力电池成本波动较大、新车价格起伏不定。

杨小林则认为,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辅助驾驶和人车交互等配置的升级脚步更快,这本就容易导致一款新车落伍。再加上补贴政策、企业战略的不断调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体系几乎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杨小林总结说,无论是特斯拉这样的新贵,还是奔驰、宝马这样的传统豪华车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新车价格波动较大,动辄数万元的“官方降价”无疑会直接影响二手车估值。

他同时表示,随着汽车芯片、动力电池等供应链恢复全力运转,市场供需关系发生转变,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只有经过这样充分甚至有些残酷的竞争,才会诞生既能掌握产业链控制成本、又能主导市场潮流的真正强者。”

白德告诉记者,由于动力电池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仍在不断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动汽车的价格还将受到数次冲击。车企必须强化自身综合实力,理顺产业链上下游,才能保障产品价格稳定,增强盈利能力。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6%,而2023年“国补”退出后,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新形势,市场会呈现增速放缓等特征,回归平稳增长的状态。

事实上,“国补”退出不仅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慢慢走向成熟,更为各家车企的新一轮布局摁下启动键。无论价格是涨是跌,当新能源汽车真正能与传统燃油车展开正面竞争,当新能源二手车市场逐渐完善之时,中国车市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将迎来新一轮优胜劣汰。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