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阳
“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时,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近年来越来越“大嘴巴”的著名企业家、“青年导师”俞敏洪最近又引发了争议。在一场活动中,他的这个说法遭到了不少批判,被认为是“唯金钱观”,是“不讲逻辑”的“贩卖焦虑”。
不过,也有人为其辩护,认为这是碎片化阅读造成的断章取义,通读俞敏洪演讲全文,他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人那么势利。还有人表示,俞敏洪“话糙理不糙”,直面真实,比空谈奋斗意义的“鸡汤”更有启发意义。
其实,舆论有些过于计较俞敏洪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青年导师采取的“说话方式”合适不合适了。事实上,俞敏洪的这次发言,合理之处是很值得舆论认真对待的——“钱可以折算成生命”,仔细思考的话,这句话是戳中了当代“穷忙族”的痛处。
俞敏洪的话实际上描述的是“穷忙族”的窘境,“中枪者”绝不在少数
在活动发言中,俞敏洪的原话,烦引如下:
“钱可以折算成生命。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同学拿五千块钱一个月,你只能拿到两千五一个月的工资,这证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当你能拿到五千,他已经拿到一万的时候,你还是浪费了一半。为什么?人家一年拿12万,你一年只能拿6万,人家第二年可以什么都不干,照样有6万块钱花,这6万块钱可以旅游全世界,可以买代步的汽车,可以到沙滩上晒太阳。但你努力工作两年一天都不休息,依然只有12万。付出的是同样的时间,每个人都只有24个小时,为什么有的人24小时不断累加,最后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一种自由的状态,而有的人努力半天,最后还想着你每碗饭到底买便宜的还是买贵的呢?是因为每个小时的生命价值不一样。“
俞敏洪假设的这个例子,乍读之下,确实让人恼火,赤裸裸地把人的价值用金钱来衡量。毕竟,如果比别人工资低就是浪费生命,那全世界得有多少人在浪费生命呀?有网友犀利反击,“比起首富马云,你俞敏洪是不是也浪费了许多生命?”
但是,你不妨把这段话再多读几遍。其实俞敏洪重点想表达的,是“收入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要知道,如果奋斗到马云、俞敏洪这个级别,收入的差别可能依然非常大,但毫无疑问都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时间自由,而马云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不会比任何人更多。就这点来说,俞敏洪和马云不会有差别,他们的时间可以随心支配,工作基本上是源于热情。
但普通人就完全不同了。一年拿12万元在当今社会也着实算不上多,但相比起一年拿6万水平的,如果两人家庭背景、生活水平是一样,那确实是拿12万元的人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自由,而收入6万元的,则不得不把生命的多数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也只是相对的,即使一年拿24万元,如果想维持一个较好的生活水平,并且要考虑生小孩、买房、医疗支出,那也不得不把时间大量花在加班上,乃至于要“996”。
这就是所谓“穷忙族”。恐怕,读到俞敏洪这段话心中大有触动,自认“穷忙族”的人,不会在少数。
原因不难理解,虽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比以前要富裕了,但“穷不穷”往往是比出来的,当你目睹社会上和身边新兴富裕阶层纷纷出现,而你不在其中时,难免会觉得“穷”。而“忙”就更好理解了,国家统计局今年初的一项统计显示,就业者工作时长最近十年间增长了22%之多。
这样看来,“穷忙族”岂不就是越来越多了吗?好在这不是我国独有的,美国、日本等到处都有人感叹“穷忙族”现象。
能否在时间支配方面有选择自由,摆脱“穷忙”困境,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比起纯粹的“穷”,“穷忙”最困扰当代人的正在于,缺乏生活方式的选择选择权。
你要是敢于选择“不忙”,那可就不是穷那么简单了,因为一旦生活水平上去了,往往就下不来了,人们依然需要不断努力工作来维持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这根箭头基本上只能往上的。美国学者戴维 希普勒在《穷忙》这本书中如此描述,“当社会上其他人都只能吃到半碗米饭的时候,你能吃到一整碗就代表你的成就或者才智出众;这可以激励一个人去采取行动实现自我潜能,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在精挑细食的时候,你还是只能吃五碗米饭的话,那就太可悲了。”在没有被彩票砸中之前,你要是选择“不忙”,得做好准备,承担生活水平滑坡带来的心理落差。
戴维 希普勒《穷忙》英文版封面
而你要是继续选择“忙”,那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除了获得工资报酬外,你的“忙”是否还有别的价值?如果你不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穷忙”显然也会给你越来越多的困扰。因为这方面依然是可以攀比的,当你听说或发现身边不少人有闲暇,有假期,有时间提升自己乃至于可以充分享受个人爱好,而自己却不得不忙于加班时,你肯定会不满,会失落。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经济学越来越重视“闲暇”的价值,为什么有很多工薪族直截了当地抱怨“为了所爱的人和事消耗掉的时间才是自己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能否在时间支配方面有选择自由,切实地将“金钱”与“生命”联系了起来。
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一个判断:摆脱“穷忙”困境,是许多当代人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如何摆脱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通过提升自己,摆脱“穷”的局面,有了选择自由,自然也可以选择“不忙”。其次,就是选择自己愿意投身的工作,让工作体现生命的意义,这样就算忙,至少也会更有价值。两者若能结合,自然最好。
当然,这两个办法都是不消说的废话,要是那么容易实现,人们也就不会为此困扰了。但如果做不到,那么你也许尝试可以调整心态,来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比如我们曾经在《日本最省女孩15年买下3套房的启示》这篇文章中介绍过的“FIRE”理念,指的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财务独立、早早退休),其基本方式是尽可能节俭地生活,在二、三十岁时将一半或者更多的收入存起来,目标是在三、四十岁退休。
这样做当然也不容易,但确实有人发现,“只要抑制对欲望的向往,省钱往往也能过得快乐”。也许,这确实是一条路径。
制定政策,协助年轻人摆脱“穷忙”状态,对国家社会都异常重要
“穷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比如,生育率低下。日本最近的年出生人数已经降到了100万人以下,有不少人就归咎于年轻人很多人是“穷忙族”——明明很投入工作,但收入远远不够“看得到未来”的标准,哪还愿意去生孩子?
然而,光靠个人努力摆脱“穷忙”,能成功的恐怕不会太多。因此,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日本人可以说提供了一些教训。通常认为,日本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平均的发达国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有比较强力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政策。但为什么依然有大量的年轻人仍然处于“穷忙”状态呢?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再分配政策的“好处”,绝大多数都是给了60岁以上,基本已经退休,不再怎么忙碌老年人。而“收入很低的年轻人(尤其是非正社员,在中小企业和首都圈以外的地方企业工作的那群人)并没有被照顾到”。(引自知乎用户“羽颀”)
日本分年龄段所得再分配的状况,年轻人“再分配系数”为负,引自日本厚生劳动省
如今看来,这样的策略显然是有问题的。“穷忙族”中占比最大的年轻人,恰恰是特别需要发展、改变并且有机会做到的一群人,然而较低的收入以及相关联的“时间不自由”、“选择不自由”让他们难以有所发展,这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他们将来也会变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的社会政策应该吸取的教训就是,要想办法更多地去帮助年轻人,比如在财务方面以及发展方面的给予协助,让“穷忙族”能够喘口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来摆脱“穷忙”状态。这对于整个国家、社会都非常重要。
第45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