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话题

北京的疫情通报,满篇都写着生活的苦

更新于 2020-12-29   | 浏览次数 687

作者 | 闫如意 杜都督

编辑 |花木篮

北京的疫情通报,看得人眼眶发酸。

先说顺义这位。家住顺义,海淀工作,每天地铁往返50公里。

网上说,他跟父母、妻子和孩子,3代5个人住在顺义一个70平的房子里。

34岁的男人,人到中年,决定考研。白天上班,晚上备考,周末带孩子上早教班。

临考前3天,上午刚去做了考研前的新冠病毒检测,下午还得出差。

确诊新冠后,也许今年还考不了研了,一年的辛苦都白费。

真惨。

再说朝阳望京的两位。

这两位密切接触者,虽然在北京上班,却是河北省三河市西市区燕郊镇的居民。

从河北燕郊到北京朝阳他们密切接触新冠感染者的这家庆丰包子铺,单程40多公里。

跨省通勤。

第一位密切接触者,早上8:30出门,从燕郊拼车到大山子,在庆丰包子铺买个早餐去公司开会,开到晚上8点,9点坐上地铁,再转一道大巴。回到燕郊时是深夜11点。

第二位自己有辆车,早上8点出门,开车上班。中午抽1个小时去楼下庆丰包子铺吃个饭,然后继续上班。晚上9点下班,开车回燕郊。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难怪都说京津冀无聊圈。这跟成都密接人员打牌、蹦迪、火锅、茶馆的丰富体验,简直不能比。

但细细一算,每天上班10个小时,通勤3个小时,在家呆着的时间也就够睡个觉。哪有时间过什么夜生活、娱乐生活。

京津冀无聊,还不是因为生活早已被通勤和工作填满了。

北京的“北”,已经是河北的“北”了

先说说极端通勤吧。

前两天,一份关于通勤的报告发布,就已经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报告里给出了几个数据: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单程通勤时耗36分种。

单程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就是极端通勤。45分钟通勤保障是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识。

而北京的平均单程通勤时间是47分钟,极端通勤比重占通勤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国最高。

这只是数据给出的情况。在微博下,还有更多人评论,称自己“终于有件事情是拉高平均值的了”。

1小时的“极端通勤”,对于在北京这样超大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条微博评论中写“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的过来集合”,2.1万人都点了赞。

在京津冀,跨省通勤才是真正的极端。

住在廊坊的小苏,每天从廊坊到北京东四环上班,单程两个小时,经过两个进京检查站,在两个检查站之间,她能再睡40分钟。

而在北京的另一个“睡城”燕郊,早晨是从天还蒙蒙亮的5点开始的。

开往国贸的814路公交,每天早上有上千人在公交站台,排队等着进城。几百米的长队,从队尾到队首,最久需要40分钟。

图片来源:中新网

为了让子女多睡会儿,有老人每天早晨5点起床来公交站排队。孩子不用排队等车,能多睡半小时,在公交上有个座位,又能补几十分钟的觉。

“晚上加班到家就快12点了,这时间能睡够吗?”“我多起来一会儿,她能多睡半个小时呢。”6年前的采访中,老人心疼地说。

疫情时,燕郊不少社区甚至“建议”跨省上班族在公司食宿,否则进北京隔离14天,回燕郊隔离14天,一个月也就不用上班了。

很多人选择极端通勤时,都觉得漫长的通勤时间能被妥善规划,好好利用。

但实际上,好奇心日报发起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最终能做到的,都是在路上睡一觉。想把通勤的时间算作“自己的时间”,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从踏上通勤路的那一瞬间开始,人们就告别生活,准备面对工作。生活就这样被切割,被消磨。

“长安居大不易”

讨论延伸到这里,一句夹杂着不解的诘问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既然通勤艰难,那为什么不住近一些?

而事实上,通勤和房租租金之间的权衡取舍,几乎是每个北漂人算的第一笔账。

就拿密接二来说,他住在燕郊的林荫大道,工作在朝阳区望京。

燕郊,虽然已经属于廊坊,但是花1500就已经能租一套宽敞明亮的两居室;

如果在他公司附近望京区域租房,步行20分钟可达的小单间里,便宜的也要2700块左右——四居中的一间隔断,朝北,面积不到8平米,需要和五六个人分享卫生间和厨房的那种,小蜗居。

说白了,这依旧是那个“你不上清华难道是因为不喜欢”的问题:

如果租房便宜点儿,谁不愿意住在公司附近啊?

没有人心甘情愿把自己献祭给工作和通勤。但“生活品质”“房租”“通勤距离”是一个抉择的三角形,只能满足两条边的需求,而对于大多数预算有限的打工人来说,往往只剩下了两个选择:

要么选择生活品质和低价房租,忍受超长通勤距离;

要么选择短时间通勤和低价房租,缩居在无窗房里,挤压掉对生活最后一滴热情。

但看似忍受极端通勤就能拥有生活品质,但从每天刨去单趟两小时的路程后,向往的生活早就已经变形:

“来回四个小时太累了,连来大姨妈也只能坚持”

“上班就像西天取经,没有晚饭吃,天天都在罗森买泡面”

北京有太多的年轻人,踩着晨曦出门揣着月光到家,即使自己已经是格子间里的甲壳虫,还仍然还要住一套千里之外的房子。

如果考虑到996的因素,那剩下自己的时间早就更加可怜:

一天只有24小时,工作12小时,通勤占据4小时,回到家后整个人早就毫无灵魂浑浑噩噩,闭上眼是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睁开眼是明天30公里的地铁,别说休闲和聚餐,就连一顿酣畅淋漓睡眠,也早就成了生活里的奢侈。

如果考虑到加班、下班后同事聚餐、极端天气之类的意外情况,别谈拥有生活了,就连普通的“生存”,也变成了巨大的难题。

这种折磨就像钝刀子割皮肉,每次都不会出血,但是缓慢抽掉人的所有精神和盼头。

当工作和生存的压力在通勤路上一次性爆发,很多人在摩肩接踵的地铁,或者清晨燕郊前往城里的拼车上,都会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被生活碾压到地上的生活,真的是有尊严的吗?

西二旗地铁站,互联网人梦想的摇篮,梦碎的刽子手

而事实上,除去实现了“逃离北上广”理想的人外,留下继续忍受极端者也不在少数。这种“明知很苦,却依然反顾”的精神,令人不由想竖起大拇指,赞一句“壮士有种”。

在知乎“极端通勤”的提问里,回答者除了发泄情绪外,更多人也在分享如何度过这炼狱一般时间,除了电视剧、背单词、上地铁站在角落里补觉(因为坐下可能要给老人孩子让座)之外,更不乏有高铁听书、地铁看书、最终考上MBA的真·凡尔赛社畜。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不幸感染的无症状者,一家三代住顺义,带娃工作两手抓,抽出时间考个研究生——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木上,牺牲通勤时间作为妥协,已经是中年人重压下的最优解了。

网友“金克思”感慨:

“一线城市的社畜,从感染到确诊,都奋力游在这不进则退的大江大河里”。

生活不外乎这样,或者那样。

你住北京朝阳,我住河北廊坊,他在老家潍坊。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

1.星球商业评论,跨省吃了几个包子. 2020-12-21

2.中国青年报. 开往北京的814路公交. 2014-04-30

3.未来可栖. 在北京,每天有500万人花两小时通勤. https://mp.weixin.qq.com/s/MlXfbrCz61K_TXqHiTpAXg

4.谷雨实验室. “白漂”族路漫漫:上班在北京二环,买房在燕郊固安. https://mp.weixin.qq.com/s/Sb1cAyIaOah-cEYnQNFJFA

5.好奇心日报. 美国通勤研究:花一小时上下班的人,比家里蹲薪水高40%.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96df0b51bc8e0180d000591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