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海军航母部队积极适应使命任务,不断向远海大洋延伸、向实战化部署升级。航母部队紧盯备战打仗孵化人才、紧扣转型发展储备人才、紧抓种子基地吸纳人才,为航母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伴随着辽宁舰飞行甲板上微弱的灯光,飞行员邓文应驾驶歼-15战机快速挂住第二根阻拦索,又一次平稳完成夜间着舰。如今,夜间起降已成为常态训练。实现这一发展,舰载机部队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山东舰副舰长 徐英:人才队伍加速培养成长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数量、质量的迫切需求。在打赢高端海战的战场上,飞行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具备过硬的驾驶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作为首批取得夜间航母着舰资质认证的舰载机飞行员,山东舰副舰长徐英的成长轨迹成为舰载机飞行员人才群体培养的真实写照。10年来,舰载机部队人才发展路线,逐步深入、层层推进。
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参谋长 卢朝辉:未来战场必定是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我们将紧盯未来作战需求,不断融入航母作战体系,加快推进舰载机人才培养和航母战斗力提升。
如今,舰载机部队已经形成了“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舰载机飞行员高水平、批量化发展,一批批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随航母编队“出远海”“练对抗”,完成全方位能力突破。舰机融合,是航母形成战斗力需要攻克的另一个重点难题。飞行现场,起飞助理李彦葵和战友们精准判断放飞时机、引导歼-15安全起飞。果断做出起飞决策、通过不同手势清晰表达不同情况,行云流水的操作背后,是他们不舍昼夜的训练磨合。
辽宁舰起飞助理 李彦葵:比如说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我们需要长时间去听,第二是看,通过观察发动机尾焰的颜色来判断发动机的状态,第三是和放飞小组其他成员的一种默契配合。
近年来,随着舰载机起飞架次日趋频繁,起飞助理团队不断探索不同任务背景下的有效放飞方法,缩短放飞间隔。近年来,辽宁舰结合使命任务,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用、一岗多备”的定向培养模式,精简人力资源,最大程度挖掘舰员能力、潜力,达到了人才“全时滚动”的高效目标。
辽宁舰政委 王泽森:我们不仅要大力锻造制胜未来海天战场的新型航母人才,更要在新时代航母部队发展中肩负起“种子舰”的重任,让更多优秀的航母人才传递智慧、凝聚力量,共同推动航母部队大跨步向前。
开拓先行 航行在创新前沿的“成长样本”
航母事业是一个开创性事业。10年前,辽宁舰的发展是在“无资料、无经验、无借鉴”的情况下艰难启航。从那时起,立起“首舰”标杆的辽宁舰担负起“首创”重任,聚焦转型备战一路劈波斩浪,成功探索出一条创新开拓的先行、先试之路。如今,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成为助力航母部队建设快速发展的“成长样本”。
前不久,海军辽宁舰在渤海某海域开展舰载机起降训练,三级军士长赵火箭新加装了自己改进研制的平台调速装置,进一步提高了舰载机转运效率。小战位连接大使命,不同战位上,在一个又一个岗位能手的钻研努力下,一项项发明成果在战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宁舰某部门中队长 林均鹏:人员技能我们在不断提升,装备我们在不断改进。几方面因素叠加起来,我们认为,时间上还是要不断继续挑战自我,然后不断共同努力把效率提升上去,把时间压缩下去。
作为保障航母长时续航、并时刻保持最佳运行状态的重要支撑,机电部门也成了技术与模式创新的“探路者”。穿梭在航母中,装备“临床医生”黄龙正在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辽宁舰机电部门舱段中队 黄龙:我们通过数据比对、分析研判来确保这些装备的健康状态。近些年,还摸索出航母编队的监测保障模式,尤其是航母编队走向远海大洋以后,我们还会对编队内的其他属舰进行支援监测,用科技的手段,确保航母装备时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机电部门,加工备件是一个精细化的工艺操作流程,就像是航母上一个随行的工厂,时刻满足装备所需。10年来,辽宁舰机电部门多项发力、创新攻关,实现了常态化远海独立自主装备保障,并向编队一体化装备保障不断深化拓展,为航母编队挺进远海大洋执行多样化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练兵备战的前沿,辽宁舰的战术战法创新也紧跟使命任务拓展需求。今年,驻舰的舰载机更多了,如何让舰载机高效轮转,成了辽宁舰新的攻关课题。
辽宁舰参谋 卢奕辰:就好像枪的弹匣上满子弹,编队的很多战术意图跟作战目的就有了更大的实现可能,也意味着我们要在有限的保障资源下,去实现更高的保障需求、更加严格的力量配置,从而支撑编队综合攻防体系的构建和保持。
10年来,辽宁舰舰载机成批量出动、远海实战部署向纵深拓展,一艘年轻的巨舰正释放着强劲的创新动能。
辽宁舰舰长 崔永刚:辽宁舰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史,10年的成长实践告诉我们,辽宁舰靠创新白手起家,也正在靠创新跨越式发展。未来,走向深蓝的我们会面对更多未知的挑战和困难,我们要瞄准强军最前沿,驾驶航母跑出新时代转型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