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动作愈发频繁。10月11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信息显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保险”)拟实施增资扩股项目,计划发行不超过4.71亿股,征集不超过5家投资方。
这是继2024年年底成功引入德国安联集团为战略投资人之后,国民养老保险第二次进行增资扩股。如本次增资扩股能成功实施,国民养老保险将重回国内养老保险公司注册资本规模第一的位置。
积极推动增资扩股的不只是国民养老保险。据《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开业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有10家,仅2024年以来,包括国民养老保险在内已有4家养老保险公司,合计披露了6轮增资扩股计划。
“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密集增资,是应对政策窗口、监管要求与市场竞争的结构性必然选择。在养老金融从‘制度建设期’迈向‘规模化发展期’的关键节点上,谁能率先完成资本扩充与治理优化,谁就更有可能在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抓住机遇,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资本实力成核心壁垒
根据北京产交所披露的国民养老保险增资项目信息,国民养老保险此次拟征集投资方数量不超过5个,拟募集资金对应股份不超过4.71亿股,募资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主业发展。
此前,2024年12月,国民养老保险注册资本由111.5亿元增加至约113.78亿元,德国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联投资”)通过增资成为国民养老保险新股东。
国民养老保险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90%和60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风险综合评级也连续保持在最高的AAA评级。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10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中,国民养老保险注册资本位列第二位,仅次于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注册资本为116.03亿元。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增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监管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不过,国民养老保险当前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远超监管要求。因此,更可能是考虑到未来业务快速发展,提前做好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准备。”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向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除国民养老保险之外,2024年以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恒安标准养老保险”)、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养老保险”)、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养老保险”)3家公司启动增资计划。
具体来看,2024年3月,监管批复同意恒安标准养老保险增加注册资本,由2亿元人民币变更为4亿元人民币。
2024年5月,太平养老保险宣布引入外资股东比利时富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拟以10.75亿元向太平养老保险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持有太平养老约10%的股份。
2024年4月,泰康养老保险宣布增资20亿元,注册资本由70亿元增至90亿元;今年6月,泰康养老保险再次宣布20亿元增资计划,此次增资完成后,泰康养老注册资本将升至110亿元。
在朱俊生看来,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增资的背景与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养老金融体系进入战略上升期,资本补充成为“窗口期”动作;二是养老保险业务长期负债业务特征对资本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监管导向强化“长期投资+稳健经营”的综合考核,从监管视角看,资本实力不仅反映公司抗风险能力,也成为其进入下一阶段业务资质审核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四是市场竞争格局加速分化,资本成为核心壁垒。
“养老保险公司密集增资主要是因应政策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老龄化继续深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政策,如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年金、专属养老金产品创新政策持续加码,推动商业养老险需求激增,增资是险企承接政策红利、抢占市场份额的基础条件。偿付能力充足、资本金充足才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市场。另外,低利率环境下,养老资金需通过养老地产建设与维护、股权、REITs等多元化投资提升收益,而这类投资对资本消耗较大,需补充资本金以覆盖前期投入并巩固现有优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记者表示。
原股东出资OR引入新股东各有何利弊?
从上述养老保险公司在增资模式选择上来看,国民养老保险最新公布的这轮增资拟引入不超过5家新股东,而2024年年底完成的上一轮增资则引入外资股东安联投资。
2024年5月,太平养老保险宣布的增资计划,同样拟引入外资股东。而恒安标准养老保险2024年完成的2亿元增资,由原股东恒安标准人寿全额认购;泰康养老保险2024年4月和今年6月公布的两轮增资计划增资资金也均来自原股东泰康保险集团。
那么,不同增资模式的选择,各有何利弊呢?对此,朱俊生向记者表示,由原股东进行增资,此类模式的特征是现有股东追加资本投入,注册资本得到提升,但股权比例相对稳定。其优势在于能够保持股权结构集中,提高决策效率,有利于公司战略的连续性和长期业务规划;局限则在于资本来源受限于现有股东,单次增资规模可能受制约,同时外部资源和国际经验引入有限。而引入外部股东或战略投资者来增资,该模式的特征是通过外部机构或国际投资者进行增资扩股,将部分股份让渡给新股东。其优势包括可以获得充足资本,并引入国际经验、投资理念及业务协同资源,有助于提升风险管理和长期资产配置能力;局限则在于股权分散,决策可能变慢,需要兼顾不同股东的利益诉求,对公司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养老保险公司在增资模式选择上,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阶段、资本需求、战略目标以及治理能力进行权衡。集中股权便于战略执行与长期规划,多元股权便于资本扩充与资源引入。”朱俊生进一步解释道。
“增资模式选择的差异来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布局,由原股东增资的优势在于决策效率高,避免股权稀释,适合集团化协同,但依赖于股东的实力;而引入外资等新股东则外资可带来成熟管理经验和国际客户资源,提升品牌公信力。”王国军也向记者表示。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