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理财资讯

多地出台政策抢占氢能“新赛道”

更新于 2022-09-22   | 浏览次数 322

近期,我国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相关产业开发和应用加速落地。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初具雏形,发展潜力逐渐释放。作为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诸多环节还有待完善,进一步降本增效是未来重点。

抢占赛道 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5分钟即可加满氢,续航达400公里,排放物仅有水……日前,广西首批商用氢燃料汽车交付使用,按照每年行驶1万公里的标准计算,每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004千克。商用氢燃料汽车可广泛应用到城市客车、市政环卫、工程建设、城市及城际物流配送、重载及冷藏运输等场景。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相关产业开发和应用加速落地。

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推动氢能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同时推动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

根据规划,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34个国际一流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超过1万辆。

陕西发布三个氢能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预计到2025年,全省氢能发展政策环境体系基本形成,形成若干个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按照《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河南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5000辆。

根据全国各地公布的涉及氢能相关政策,多地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

初具雏形 带动形成新兴产业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稳步发展。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裁、智蓝新能源总裁秦志东认为,全球氢能产业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预计2030年后将进入商业化阶段。我国氢能产业从制氢-储运加-应用,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处于规模化前夕。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经实现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约3300万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8939辆。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拥有众多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大规模长时间储能、边远无电网地区供电、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交通运输等方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氢能协会燃料电池分会主席李献国表示,当下,燃料电池技术应用较多的是交通运输领域,未来市场非常庞大。

秦志东表示,目前,我国已确定的5个城市群4年示范期内将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政策大力支持下,2030203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实现100万辆的应用规模,商用车将率先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突破口。

以固态储氢为氢源的电电混动氢能源汽车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表示,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新兴产业。

降本增效 诸多环节有待完善

作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李献国看来,现阶段,燃料电池应用于汽车领域,在性能、成本、耐久性方面都已相对成熟,处于商业化应用早期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他表示,业内关注的主要技术重点,一是基础材料能够成本更低、寿命更长、性能更高,二是大规模自动化制造技术使得产品成本下降,三是燃料电池实际运行的控制、监测、诊断和预测。

李献国说,在基础材料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催化剂成本很高,降低铂在催化剂中的含量以及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法。其次是电解质膜,需要开发更适合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电解质膜。第三是双极板,目前石墨双极板的缺陷是比较厚重,金属双极板的缺陷是易腐蚀,因此金属双极板需要好的表面涂层,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国家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蒋利军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关注重点,建议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三个应用方向,即资源地绿氢+化工就近利用、工业园区风光氢储微网供能、工业园和物流园绿氢叉车。同时,降低绿电价格是降低绿氢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应鼓励发展风光微网直接制氢,低成本高效率制取绿氢。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