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健康养生 > 旅游

浙江湖州:蚕桑“圈粉” 丝绸“出圈”

更新于 2022-11-06   | 浏览次数 728

丝绸,既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丝绸,既让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有了纽带和桥梁,也让丝绸之路穿越历史,洗尽铅华,走向未来。

丝绸之府浙江湖州,种桑养蚕的历史如丝一般绵长,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湖州先民们就创造出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2017年这一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残绢片和丝织品见证了五千多年丝绸文明的开端;2009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湖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对外交流最广的综合性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如何依托地域和学术优势将中国蚕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蚕丝绸文化的故事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09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花落湖州师范学院。用世界蚕丝绸文化发祥地身份讲述中国璀璨的蚕丝绸文化故事,播撒蚕丝绸文化种子,既要登高望远,又要积微成著。

学院面向校内开展蚕丝绸文化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社团建设等;面向长三角开展蚕丝绸文化相关节庆、专题展示和中小学生研学等形式传播;面向全国开展中国蚕丝绸文化的研究与交流;面向世界,通过与校合作的近百所孔子学院等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蚕丝绸文化故事。学院设立刺绣学院,开设丰富的课程,并成立蚕花艺术团、蚕花礼仪队、大家归绣汉服社、蚕花研学社、丝路蚕花社,制订手工绣标准,开发刺绣系列文创产品。

蔡颖萍博士是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院长助理,因一篇养蚕日记圈粉”200万而成为网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常务副主任余连祥介绍,在得知蔡颖萍女儿按学校要求养蚕的消息,就请她把女儿养蚕的点点滴滴写出来,于是一篇桑养蚕、茧成蛹、蛹化蛾、蛾产卵和蚕结茧、茧抽丝的日记,发表在校内《我爱蚕宝宝》公众号上,由于写得妙趣横生,引起广泛关注。

鉴此,连续两年养春蚕期间,余连祥与一批在校大学生,在我爱蚕宝宝基地公众号和《钱江晚报》小时客户端开设了春蚕日记、《跟小天虫一起春蚕》专栏,满足了蚕粉需求。

在寓教于乐中寻找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后,基地趁热打铁,派出大学生志愿者指导20多所小学近万名三年级学生饲养春蚕。在校大学生积极创新,今年暑假,谢晓敏、郭铠飞等12位同学,用蚕丝绸文化创作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短视频呈现后立即刷屏,校蚕花艺术团、丝绸旗袍礼仪队则用亮丽的英姿闪现舞台。学校把蚕丝绸文化通过艺术表演展现出动人魅力,蚕丝绸文化焕发青春,不仅了起来,还了起来。

线上讲座乡村振兴视域下蚕桑领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湖州师范学院和与其密切合作的35个国家近百所学校的孔子学院同步开讲,遗产不是陈年旧物,蕴含着历史魅力和民族智慧弥足珍贵,我要弘扬和传承好,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洪瑒晗同学听完讲座体会多多。

蚕丝绸文化传承基地成立两年多来,学校已邀请国内名家授课13次,开设《中国蚕丝绸文化赏析》等公选课程,向学生提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蚕丝绸文化》《丝绸之路漫谈》。湖州师范学院以国际化视角进行深度挖掘,聘请双林绫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康明、蚕花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静霞、非物质文化遗产扫蚕花地传承人徐亚乐等校外专家指导学生的选修课和劳动实践课,带领学生做蚕茧文创产品。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