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这个新闻里的信息,第一是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已经不止一次,家长进行严厉教育,但收效甚微。
第二是这次不是偷拿自己家的钱,而是“在同学家偷拿同学20元”。
如果事情发生在家里,家长可以自行解决;如果发生在学校,可以和学校沟通共同教育;可是该孩子屡教不改,又将行为延伸到了他人家里。
虽然涉及的金额只有20元,又是少年儿童,根本不构成犯罪,可是该行为确实侵犯了他人财产安全。警察有“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的义务,家长带着去找警察“自首”,该行为完全合理,不算浪费警力。
无论是家长还是警察,心照不宣的肯定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的“自首”,换一种方式给孩子一个教训和教育。警察的度把握的也很好,不至于让孩子有太大的心理阴影。
“你小时候有没有偷拿过家里的钱?”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社会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拿过。
有人去买零食,有人去买贴画,有人去买饰品文具。。。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都是被家人发现揍了一顿,之后再也不敢犯了。随着长大成人,小时候的这些糗事,就被尘封在了记忆中。
既然类似的问题非常普遍,对于偷拿家里钱这件事,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呢?
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意识
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绝不能拿,这是必须要遵守的铁律。很多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家的东西,自己当然能拿,很正常。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树立这种观念,比如“这是妈妈的东西,你不能乱动”。
其次,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有社会性,在班级群体里面开始出现了攀比心理。有同学拿了卡牌,有同学拿了玩具到学校,其它同学心动眼馋,非常正常。另一方面,孩子也开始认识到,原来这些想要的东西,拿钱就能买来,于是很自然地便产生了在金钱方面的需求。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至上固然是错误的,但是把金钱塑造成万恶之源,坚决不允许孩子碰,也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金钱是人们手里的工具,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带来幸福和满足。
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需求,在不同的年龄段,允许孩子支配不同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合理需求,爸爸妈妈是关注和支持的。
第三,初次犯错,要严肃对待,但不要贴标签,上纲上线
孩子初次犯错,家长不要大惊小怪,上纲上线地贴“小偷”的标签。大部分孩子,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偷拿钱的时候,已经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应当在充分保护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争取让孩子永远终止这样的行为。
最后,屡教不改要严惩,绝不姑息包庇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父母就不能再心慈手软,不仅要及时制止还要加倍惩罚,还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在提前沟通好的前提下将孩子带进派出所,借助警察的身份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随便一搜,好家伙,父母不容易,警察叔叔也辛苦了:
还有更绝的家长,孩子拿了奶奶20元,妈妈教训完之后,要求其捡废品凑够20元还给奶奶。
通过这件事后,男孩也知道了赚钱的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不会再犯了。
总之,无论采取怎样的办法,要让孩子知道这个错误的严重性并且承担后果,以求达到后面不再犯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