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社会热点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地?

更新于 2024-01-19   | 浏览次数 1092

118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文章《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自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撂荒耕地面积从2020年底的337.9万亩降至20236月底的11.6万亩,下降96.6%

现存撂荒地中撂荒1—2年的有6.5万亩、2年以上的有5万亩,安康市占64.2%、榆林市占25.2%、延安市占6.1%、商洛市占4.4%、汉中市占0.1%。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效益低下、生产条件差、缺少劳动力、流转后经营不善等。目前,各市正在积极组织有序复耕,预计年底前完成复耕面积9.8万亩,安康市部分丘陵山区因易地搬迁等原因未能复耕的计划明年实现达标清零

2022年,陕西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670.93万户。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占54.3%;年龄在51岁以上占54.7%31—50岁占36.6%;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27.1%46.3%14.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3.6%。总体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较为严重。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地?

调研报告指出,一是生产成本逐年走高,种粮比较效益下滑。

近年来,陕西省粮食生产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远大于粮食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随着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和收入的小幅增长,粮食种植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时甚至处于亏损边缘。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陕西省小麦每亩人工成本净增50元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如2022630日化肥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倍以上。

人工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粮食作物亩生产成本至少增加100元,有的地方甚至增加180—200元。适度规模经营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抵消了部分规模种粮收益。加之农业生产大多周期较长,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难以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收入远低于二三产业,种粮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

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收割机在收割水稻(202210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陕西耕地条件较差,同时自然灾害风险较大,机械化水平也滞后。

三是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缺乏专业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严重影响其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四是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技人才较为紧缺。据调查,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50岁以下的仅占45.3%。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选择外出务工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非农产业,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种粮副业化、老龄化、兼职化。

农村基层薪金待遇、环境条件与城市差距较大,发展空间也相对狭窄,就业、发展、生活等方面限制导致人才在乡村难以安心扎根,涉农专业毕业生更多流向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单位,不愿到三农一线去工作。

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少、老龄化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指导服务需求,特别是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农业专业服务型人才。

第五则是农业信贷融资困难,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受新型经营主体自身条件限制,市场对其总体认可度低、信心不足。

第六个因素是补贴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发展激励有限。2022年陕西省3批次实际种粮农民补贴合计平均为20/亩左右,加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6070/亩三个等次,合计不足100/亩,而我省粮食种植物化成本约为500—600/亩,两项补贴资金不到物化成本的20%,难以覆盖农资价格的上涨幅度。

种粮激励作用也有限。现行补贴资金量大、面广、标准低,对农户和种粮主体扶持有限,激励效果不明显,调查的382位普通农户及91位种粮大户中,51.6%的人认为补贴政策不能提高种粮意愿。

调研报告指出,要精准施策,全力解决怎么样吸引各类主体种地:一是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二是以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推动粮食生产再壮大;三是以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推动粮食生产再突破;四是以培养农业生产经营骨干推动粮食生产再提升。

编辑|卢祥勇 杜恒峰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