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时尚生活娱乐 > 生活

传统和生活是创新的底气

更新于 2022-09-16   | 浏览次数 313

当代演员不能止步于传统,要让传统程式富有当代审美特点和地域文化气息,要从当代视角表现人物,同时传递剧种独特的韵味。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梨园戏诞生在福建泉州,和闽南方言文化息息相关,韵味浓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一度面临断层失传的梨园戏不仅在今天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得很好。10多年来,每逢周末和演出季,500多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不少人特意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戏,甚至带动泉州旅游业的发展。

梨园戏有今天的发展势头,首先因为梨园人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全国唯一一家梨园戏专业剧团。自1953年成立以来,不仅6任团长都以抢救继承发展为职责,而且全团上下都很爱惜梨园戏,舞台上哪一个细节不符合剧种风格,都会有人指出来。第一次邀请院外导演给团里排戏时,全团100多人包括炊事员都来听导演做阐释报告,为的是确保导演没有动我们的梨园戏

这份自信来自深层次的了解。只有把这个剧种最根基的东西弄清楚,才知道它的可贵之处。我们一边整理老艺人留下的手写古本,一边对健在老艺人的表演进行录像和数字化保存,请他们把绝活儿传给年轻人。现在从文本到表演,梨园戏三大流派的代表性传统剧目不仅留了下来,而且成为常演剧目,舞台上经常五代同台。

戏曲界曾一度流行对传统剧目进行缩编。在整理古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并非古本枝蔓啰嗦,而是我们没全懂、不能驾驭古本之美。旦角独角戏《陈三五娘·大闷》就是一部长达50分钟的古本折子戏,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恋人的牵挂。2000年夏天,每天3个小时、连续90天,82岁的老艺人蔡秀英老师手把手地把这折戏传给了我。过去10年,我把所有自己会的戏逐一教给了优秀的年轻人。把戏传承好,是对培养我的梨园戏最好的回报。

有了传统的底子在,自然不畏革新。剧种古老并不意味着只能做传统戏。去年,我们创排红色题材现代戏《英雄虎胆》,利用梨园戏独特的幕后回声报事的表现手法,只有3个演员,却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效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探索,为剧种发展提供借鉴。

面对传统,懂它,才能尊重它、爱惜它,才能发现它的不足,然后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弥合、补充,让它更加完善。手眼身法步、十八步科母,梨园戏的表演手段严谨丰富,足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支撑。但是,再丰富的表现手段也只是手段。当代演员不能止步于传统,要让传统程式富有当代审美特点和地域文化气息,要从当代视角表现人物,同时传递剧种独特的韵味。

《董生与李氏》的李氏、《御碑亭》的孟月华、《朱买臣》的赵小娘、《朱文》的一粒金”……我扮演的这些角色性格各异,既古典又现代是她们的共性。即便同一个角色,我每一场演出也不一样;有的戏演了40年,表演依然在变化——戏的功夫在戏外,生活阅历不断更新着我对角色的理解。我对生活的爱和对梨园戏的爱是一样的,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天生对生活细节充满兴趣。戏给了我立身之本,我以我的生活滋养着戏。

对我而言,再多的掌声和奖项,都难以取代心心念念、跌宕起伏的创作过程。每排一部戏、每演一场戏,在食不安寝难眠的过程中,一点点逐渐找到和角色最相契的结合点,这不就是生活吗?

一个演员在学徒期时,重在模仿;崭露头角时,容易浮躁;沉淀之时,往往也是瓶颈期;有所突破时,进入成熟期。这之后,需要积累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复盘传统戏,大胆接触多栖艺术为我所用。这时的演员只要站在台上,不动也是表演。我常常对年轻演员说:不要总盯着剧本上写的内容,把剧本上没写的那一部分告诉观众才是最难的;同时,不要急切地想告诉观众我在干吗,演员要尊重观众的智慧,给观众参与创造的空间。

观众正是梨园戏蓬勃发展的另一大要素。有的观众最喜欢看传统剧,演多久都爱看,这给了我们演传统戏的动力。有的观众接受不了传统戏,于是出现了对当代梨园戏发展至关重要、王仁杰老师编剧的《董生与李氏》等新编戏。本世纪初,我曾常年在国外游历,和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合作,有同行邀请我留下来教梨园戏。在我看来, 我唱梨园戏必须在中国,必须回到泉州,这个剧种就是这方水土和百姓养育的。

我相信,有传统、有生活、有观众、有心,再古老的戏曲也能生机不断,枝繁叶茂。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