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期间各大平台关于“粉红税”的爆料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者调查了解到,网购平台上部分哑铃、衣服、键盘、鞋子、行李箱等产品确实与网友指称的“粉红税”相符,最高差价可达200元,甚至连粉红色插座都比白色插座卖得更贵。
同一款产品,鲜明亮眼的颜色就该比“黑白灰”卖得更贵?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粉红税”。所谓粉红税,顾名思义,有些商品只因它是粉色的,定价就比同类同款商品要高。小到插座,大到行李箱,什么产品都要区分个男女版,引发女性消费者反感也就在所难免。
基于性别进行差异化定价,刻意抬高女性向产品和服务价格,本质上还是一种歧视。一般而言,粉红色往往被认为是女性尤其是少女的专属色彩,在商家眼里通常与女性需求直接挂钩。而这样的社会共识一定程度上也给一些“粉红税”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固化粉色这类颜色的性别含义,加收“隐形税”无疑会为女性增加各种消费负担。将其美化为一种市场化行为,背后也掩藏着一层消费主义的粉饰和伪装。或许它没有表现得很露骨,但却悄然埋下了某种价值判断,即鼓励女性购买粉色商品,通过消费符号定义自我。
针对此类质疑,有品牌商家以“为个性买单”作为回应。不否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交易主体是自愿平等的关系,商家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溢价权利。倘若是商家本着公平原则做出的市场经营行为,也没必要对其进行泛道德化的评价。但自由市场行为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单方面就性别差异进行歧视性定价,也不等于可以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溢价。女性朋友愿意为更好的设计和服务买单,不代表她们就能接受商家有意将营销套路转化到她们身上的行为。
个性化、多元化营销本是正常现象。然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规则应当透明、公平,选择主动权要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无论商家如何营销,都应遵守基本的现代市场伦理,不可逾越男女平等的价值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