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妆品卖不动,欧莱雅寻找新增量。8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欧莱雅宣布收购瑞士护肤品集团Galderma高德美10%的股份。携资本入局背后,欧莱雅看中的是高德美高增长的医美业务。当高端化妆品增长出现放缓趋势,欧莱雅希望医美业务能为品牌带来持续性增长。
投资医美业务
根据欧莱雅披露信息,通过此次收购,双方将在皮肤病学、皮肤生物学、诊断工具和评估工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战略科研合作伙伴关系。针对此次收购部分股权的其他具体交易信息,欧莱雅并未披露太多。不过对于本次收购,欧莱雅管理层表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对外表示:“这使我们能够探索在快速增长的美容市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这正是我们纯美容业务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全力支持高德美管理层及其作为纯皮肤科学领先企业的战略,尊重其独立性,并对其长期增长潜力充满信心。”
高德美旗下业务包括注射美学、日常护肤和皮肤治疗三个板块,品牌包括注射美学品牌瑞蓝、吉适、Azzalure等,皮肤治疗品牌Soolantra、Epiduo、达芙文等以及日常护肤品牌丝塔芙和Alastin。
今年3月,高德美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前公司市值约1339亿元。2023年,该公司净销售额40.82亿美元(约合290.95亿元人民币),核心EBITDA(息税摊销前利润)为9.42亿美元(约合67.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1.4%。从当前的发展规模来看,高德美已成为纯皮肤科学领域的头部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注射美容公司之一。
在盘古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高德美在纯皮肤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及其在全球注射美容市场的显著影响力,可以为欧莱雅提供扩大其高端美容业务版图的机会。“欧莱雅近年来业绩增长放缓,尤其是高档化妆品市场表现不佳,而高德美的加入能够为其带来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其强大的品牌组合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强欧莱雅在皮肤科学和医美领域的竞争力。”江瀚说道。
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表示,欧莱雅此次投资布局,说明欧莱雅接下来在美妆专业线上会进一步发力,美妆专业线具有更强的高端化、专业化特点,基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是强化专业线优势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说明了欧莱雅进一步高端化发展的决心。
就收购相关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对欧莱雅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高端化妆品增速放缓
前不久,欧莱雅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报,从营收数据来看,并不乐观,尤其是欧莱雅曾经的增长引擎高档化妆品业务放缓甚至在中国市场出现下滑。
2024年上半年,欧莱雅销售额为221.2亿欧元,同比增长7.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8%至45.991亿欧元;净利润为36.5亿欧元,同比增长8.8%。相比较前几年的高增长,业绩出现放缓趋势。此外,欧莱雅在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北亚市场也告别了高增长时代。2024年上半年,欧莱雅北亚市场销售额54.75亿欧元,同比下降3.1%。另外,二季度销售额27.52亿欧元,同比下降2.4%。而在一季度,欧莱雅北亚地区销售额同比下降1.1%。
增长放缓背后是曾经作为欧莱雅增长引擎的高档化妆品卖不动了。2024年上半年,欧莱雅高档化妆品事业部销售额75.79亿欧元,同比增长4%。值得注意的是,高档化妆品部门已连续两年回落并成为增速最慢的部门。2023年同期该部门增速为6.1%;2022年上半年则为25.6%。
重新找到新的高增长业务来维系业绩增长成为欧莱雅的当务之急。相比较高端化妆品部门增长的放缓,欧莱雅另一部门皮肤科学美容部自2023年更名以来,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该部门销售额同比增长16.4%,达37.93亿欧元(约297.47亿元),是唯一取得双位数增长的部门。
从整个化妆品市场的发展来看,以皮肤科学为基础的倾向于轻医美或者医美的赛道正在成为各化妆品企业寻求新增长的赛道。
今年3月,欧莱雅旗下品牌修丽可推出了其首个三类医疗器械类产品——修丽可铂研。据了解,该产品为注射用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溶液,用于面部真皮组织填充以纠正额部动力性皱纹(包括眉间纹、额头纹和鱼尾纹)。
贝泰妮2023年医疗器械类产品(包括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等)收入为4.6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42%,产品均价为护肤品类的超两倍。据了解,目前贝泰妮仍在构建医疗器械研发及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医用新材料开发,储备II、III类医疗器械系列产品,并组织注册申报工作。2024年7月,珀莱雅推出医美光电项目的配合使用产品“光学瓶”和“源力冻干面膜”,其中“源力冻干面膜”宣称能够应对光电项目后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的问题。
“化妆品和医美业务在目标消费群体、产品特性及营销渠道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契合度,化妆品企业涉足医美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宽产品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开辟新的增长点。”江瀚说道。
在周婷看来,头部美妆集团布局医美或者轻医美赛道有一定优势,包括客户优势、供应链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等。不过,美妆集团大部分都是品牌运营或渠道运营模式,在新技术研发以及新产品生产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而且专业线和日化线的商业模式具有巨大差异,这些对美妆集团来说都将是挑战。(记者
张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