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不是梁静茹给的。
敢于不断杀熟,更不是勇气二字可以涵盖的。
而且杀熟的目标,总是对着铁杆,也就是会员们。
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正式拉开了帷幕。
10月14日晚8点,京东11.11直接现货开卖。和去年相比,京东今年的双11开启时间提前了近10天。
不仅如此,淘天、拼多多、抖音电商、唯品会等电商同样已经开启了11.11争夺战。
各大平台提前抢跑成为今年行业一大关键词。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己在唯品会上买双运动鞋,同事作为SVIP会员显示的价格是218元,而非会员价格是226元。
于是该网友充值了唯品会会员,结果看到显示的价格是224元。
在小红书“唯品会杀熟”相关讨论帖内,类似结论并不适用所有用户。
一位用户称自己、同事A、同事B的唯品会SVIP显示同一件商品的价格都不相同。
而自己的SVIP比另外两个同事的价格都要高。
但同事A也属于经常使用唯品会的人,而同事B由于不经常使用,获得了20元全场券实现了更低的价格。
对此,网友吐槽总结:“经常用,用得多,反而没有券。”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是孤例。
从最早的亚马逊Prime开始,不少电商平台都打着“优惠”的旗号开通了付费会员。
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流电商平台,都已经开通付费会员制。
比如,2015年,京东推出了PLUS会员;
2016年,唯品会推出超级VIP;
2017年,会员模式开始集中爆发,网易考拉、苏宁易购、网易严选等先后入局;
2018年,阿里推出了88VIP会员。
以淘宝88VIP为例,淘气值满1000的用户可以通过支付88元/年的年费成为88VIP会员(否则为888元/年)。
88VIP会员可享受多种优惠,据称一年可平均节省约2000元;
京东也类似,京享值大于4500,就可以用99元购买原价199元的PLUS会员,即通过消费积分制鼓励用户多消费。
再比如,网易严选的双倍积分和专属兑换,拼多多的省钱月卡,都是在引导消费者多买、多积分。
同样一笔消费,会员用户比普通用户享受更多积分,那么他的消费动力就更足了。
早在2020年,就曾有网友曝出某VIP会员价格比普通用户高的问题。
当时该回应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系平台为新用户提供首笔订单的“新人专享价”在商品页面上没有被正常显示,导致部分用户产生同一款商品价格不同的误解。其强调,绝不存在所谓大数据杀熟。
类似事件屡次发生,公众对于平台“大数据杀熟”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关于“大数据杀熟”“VIP会员”的投诉屡见不鲜,总数高达七千多条,涉及饿了么、得物、阿里、唯品会等众多知名在线平台,显示出消费者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和不满。
谁给了唯品会们不断杀熟的勇气?
对此,新浪科技罗宁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杀熟的结果,往往是个案曝光、舆情沸腾、处理个案、下次再来。
这样的惩罚,对于大平台而言,比其获得的利润而言微乎其微。
同时,把消费者看作是“数据”,是平台不断杀熟的内心独白。
商家之所以对‘大数据杀熟’情有独钟,是因为这确实是一种有效获利的方式,且隐蔽性强。
用户往往只会货比三家,却大多不会和朋友之间比价。
尤其在消费者形成刚需后,就算适当加价,也不怕消费者不来。
对商家而言,集腋成裘也算可观,其隐蔽性导致了平台屡禁不止。
但无论商业逻辑如何,杀熟本身都是在挥霍用户的黏性,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漠视和损害。
同时也让消费者对各大平台逐步形成信任缺失,无论是否有大数据杀熟行为,这也在损害整个消费市场的口碑根基。
用特价拉新并激活消费频次,用常价留黏性,用大数据杀熟宰新城消费习惯的老客,是选择大数据杀熟的平台常用的三步走。
前两步都无可厚非,杀熟则于情于理不和。
这本质上反映出一种店大欺客和对消费者只是看作是单一数据的行业心态。
尽管隐蔽但终究会被曝光,直接降低消费者对平台的黏性,以及平台的自身口碑。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