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浙黑辽晋等省份采访时发现,红包回扣、骗保套保等医疗领域“微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各地纪检监察、卫生部门持续予以打击。基层干群建议,开展健康扶贫以及公共卫生服务需避免多政策叠加造成经费浪费、空转,警惕医疗耗材、按病种收费滋生新腐败土壤。宜用好信息化手段精准监督,坚持疏堵结合,合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压缩腐败空间。(8月5日 新华网)
医保资金是不折不扣的“救命钱”,直接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这一利好政策却面临“落而不实”的风险,部分“硕鼠”挖空心思“啃食”国家资源,他们诱导参保人员办理虚假住院,或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好处费”,或违规套取新农合资金使用……问题之复杂,值得警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显然,堵不住医保资金流失的“黑洞”,“病有所医”的承诺就无法“落地”。当前,必须打好三场“硬仗”。
填补管控“盲区”。据查,杭州市临安区某镇中心卫生院黄某、张某相互勾结,在3年半时间里,疯狂套刷医保资金155次。而他们“蚂蚁搬家”式贪腐之所以得逞,不外乎是因为医保结算平台存在“空子”。由此可见,填补管控“盲区”,是防止医保资金流失的必要前提。
补齐监督“短板”。审视欺诈骗取医保案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督不到位,为利欲熏心者任性而为留下了“空间”。防止医保资金流失,就要落实治理责任、推行“阳光医保”,紧盯关键人员,把监督的链条拉长、把监督的触角延伸,让“医保蛀虫”再也没法“伸手”。
提高违规成本。“问责一个,警醒一片”。防止医保资金流失,就不能不紧揪个案、彻查问题,用“零容忍”去除侥幸、用切肤之痛形成震慑,既对贪婪的“蛀虫”不放过,又从严查处把关不严者,而不搞“大撒把”、不撒胡椒面。否则,问题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