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报刊博览

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再“反内卷”,“强制下班”或成趋势

更新于 2025-03-17   | 浏览次数 1034

20253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公布。这一重磅文件涵盖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方方面面,其中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更是给打工人的一剂强心针

《方案》强调,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文件将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作为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的第一条措施,足见重视程度与期望值之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告诉界面新闻。

强制下班或成趋势

反内卷的浪潮中,996不再是福报强制下班人人叫好。事实上,从2024年下半年起,中央、部委层面已多次部署反内卷工作,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近期,大疆、美的等知名大厂”“强制晚9点下班”“被老板催着关灯下班等新闻频频登上热搜。

“‘强制下班政策看似约束企业,实则对劳资双方、经济社会具有多重正向价值,本质是用规则打破无效内卷,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告诉界面新闻。

杨保全表示,超时加班易引发猝死、抑郁等职业健康问题,企业可能面临高额赔偿;常态化强制下班可降低劳动争议概率,减少加班费支出成本,避免因劳动监察处罚损害商誉。此外,减少无效加班损耗,强制切断非必要加班,倒逼企业优化管理流程,避免领导不走员工不敢走的形式主义加班。

员工脱离‘’工作睡觉-工作两点一线的循环后,餐饮、娱乐等夜间消费、假期文旅等产业将直接受益。杨保全认为,强制下班还有利于缓解系统性风险,促进公平就业。例如,减少因超负荷工作导致的生育意愿下降、慢性病年轻化问题;部分企业以能加班为隐性招聘条件,变相排斥育龄女性、高龄劳动者,强制下班制度可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化。

头部企业带头抵制加班文化,可以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形成新风尚,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破除加班文化既需要政府加强规范监管,更有赖于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劳动权益保障关乎企业社会责任践行与ESG落实,头部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内的影响力,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推动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马亮说。

工时反内卷仍存阻碍

然而,破解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和隐性加班的问题,仍面临一系列障碍。马亮介绍,不少用人单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劳动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加之员工不敢投诉举报和政府监管不到位,使各方面的监督流于形式。与此同时,你不加班我加班的恶性竞争格局,也让用人单位无法跳脱困境。

杨保全也指出,法律未明确规定工作时间外通过微信处理事务的时长、频率等量化标准,企业可能以碎片化”“临时性为由规避责任。尽管北京高院2023年判决支持隐形加班索赔,但各地裁判尺度不一,企业仍存侥幸心理,个案不能作为普适性标准。此外,劳动者需自行举证加班事实,如微信记录、邮件,但企业常以未审批”“个人自愿抗辩。

此外,部分领域加班依赖根深蒂固。杨保全介绍,互联网、制造业、服务业等依赖人力堆砌产能的行业,短期难以通过技术升级替代人海战术。许多企业将工作时长”“深夜在线与晋升、奖金挂钩,变相鼓励内卷。即使明令禁止加班,员工仍可能因隐形考核压力主动超时工作。

同时,劳动者维权意愿与能力不足也导致加班文化蔓延。杨保全介绍,低收入群体为赚取加班费维持生计,或为保住岗位主动内卷,陷入自愿加班的生存困境。此外,劳动者担心举报后遭解雇、排挤,而劳动仲裁周期长、证据收集难,导致多数人选择沉默。

新型用工模式也对劳动时长的监管提出新挑战。杨保全介绍,居家办公、跨境协作模式下,办公边界模糊,企业可通过异步沟通,如深夜布置任务,要求次日早晨交付,延长实际工作时间。此外,外卖、网约车等新业态中,平台以合作关系否认劳动关系,骑手、司机超时工作无法适用《劳动法》保护。

劳动时长监管如何落到实处?

《方案》特别强调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这一政策为破解加班文化提供了直接的制度性抓手。

过去劳动者维权常面临投诉无门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此次文件明确将监督责任落实到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形成双重监督机制。杨保全说,党委组织部门可通过干部考核、单位评优等行政手段,对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形成约束;人社部门可以依托劳动监察权,对企业展开抽查、受理投诉并处罚违规行为,例如罚款、列入失信名单。

为实现《劳动法》从纸面权利现实权利的跨越,杨保全介绍,首先要在法律层面细化标准,堵住漏洞。出台司法解释、部门规章或指导案例,明确工作时间隐形加班的边界,量化隐形加班认定标准。如:非工作时段累计处理事务超30分钟/日或2小时/周,视为加班;涉及核心业务决策、客户对接等实质性劳动,即便碎片化也纳入统计。

杨保全提出,可利用数字化监管,破解取证难题。要求企业接入人社部门监管平台,实时上传考勤、加班审批、工资支付数据,系统自动预警超时用工(如月超36小时)。建立工作指令追溯平台。企业对微信、钉钉等通讯工具中的工作指令需定期归档,并同步至第三方存证平台(如区块链存证),作为加班认定的关键证据。

另一方面,提高违法成本,保障劳动者权益。杨保全建议,实施阶梯式处罚联动惩戒。如对超时加班企业,按涉及人数×超时天数×日工资来计算罚款,以取代现行固定金额罚款,上不封顶;将违法企业纳入人社、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多部门联合惩戒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上市融资。

对于劳动者维权难的问题,杨保全表示,应降低维权成本,激活监督网络,如确立公益诉讼与加大法律援助,允许检察机关、工会对系统性违规企业提起公益诉讼;府购买法律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取证支持。

责任编辑: 陈勇洲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