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报刊博览

提高体育分轻视物理,是城市中产愿意看到的

更新于 2020-01-13   | 浏览次数 930
某种程度上,物理与化学,是为这些穷孩子准备的。

撰文/刘远举

由于课业负担大,缺乏运动时间,多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的体能指标一直在下降。最近有地方发布新的改革政策,调整各学科分值,把体育调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新的政策下,分数分配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各100分;物理50分;政治、历史、生物学各40分;化学、地理各30分;音乐、美术、劳技各20分;信息10分。

                              Vista看天下微博截图

这种初衷是好的,但用应试的方式,把体育放得如此之高,又把物理和化学放得如此之轻,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脑体倒挂”

假设其他成绩都一样,都是350分,一个物理50分(满分),体育60分(60%)的小学生,身体情况健康,物理成绩非常好,在这个评分体系下,总分是350+110分。

另一个孩子,物理很差,只能考20分(也即40%,不及格),但身体很好,体育成绩能拿到95分(95%),在这个评分体系下,他的总分是350+115。

于是,在这个评分制度下,一个成绩更好、身体健康的孩子,竞争不过一个成绩不好,但跑得更快的孩子。这不就是所谓的“脑体倒挂”吗?脑体倒挂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改革开放初期“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如今,物理好的又不如跑得快的了。那么,教育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呢?是选运动员吗?为什么这么轻易能看出的破绽,能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孩子命运的政策?

当然,也有官方解释表示:此次改革分值的变化,是根据各科目的课时、容量、难度来测算的。过去有的科目分值太高,导致学生要去补习班超前学,加重了学习负担,也导致学校偏科,成为学校难以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原因。比如八年级开始学习的物理,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课时总占比只占了4.9%,但在现行的中考方案中,分值为80分,占了13%。现在物理下降到50分,在700分的总分占比中为7.1%,仍然高于其在课程中的占比,就是考虑到这门学科的实际份量。

但是,这种观点并不成立。物理虽然在整个初中开课时间少,但并不是因为不重要,开课时间才少,而是因为难、重要,才开课最晚。实际上,物理是其他科目的结晶,八年级之前所学习的数学、自然、乃至语文,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物理服务的。举个例子,一个大学物理学生,学习相对论的时间,只占他整个16年学习生涯的2个月,难道他的相对论论文的水平,只应该占到我们评价他学业的百分之一?难道我们还要去考察他的语文、乃至拼音水平吗?

对于一国教育来说,物理与体育,有着不同的性质。

首先,现代社会,创造力主要源于智力,所以,教育竞争基于智力标准的淘汰,是其内在属性,不可避免,因此也是合理的。但体力强弱并不是。即便从一国功利角度来说,只要能达到健康工作30年即可。

其次,身体强弱,涉及到歧视问题,比如肝炎病毒携带、残疾等。虽然有体育免考制度兜底,但因为身体原因申请免考,只能拿到及格分,仍然存在歧视的嫌疑。

第三,考虑到一些西南省份,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的营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那么,体育较高的分值,会进一步加大这种不平等的状况。

所以,体育当然要提升,但却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提升。教育体系的本来目的,内在伦理要求,都使得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提升身体素质的方式,是错误的。

导致这种错误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每一次修订政策,都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具体问题。现在学生竞争压力大,运动时间少,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为了解决这个眼前问题,自然就会想到用应试考核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素质。但是,如果每次的对策都只顾着解决具体问题,缺乏对内在的伦理性、价值观的长远考量,那么,如此循环下去,经过几轮之后,就会迷失,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于是,教育系统的目标明明是选身体健康头脑聪明的人才,但结果却是把体育分值提到100分,把物理降到50分,教育系统的目标,可能会变成选身体强壮但不那么聪明的人。

谁指挥“高考指挥棒”?

这种谬误,同样出现在高考改革中。

前两年,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也有类似现象,导致学生放弃物理。以浙江为例,浙江的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这就意味着卷面分不是最终成绩,要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学生成绩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

物理好的学生,其实整个学业都不会太差,但竞争力强的学生都选了物理,这个组合中的竞争就更大,考生在赋分上,更难取得前面的位置。这就导致,一个更优秀的学生,因为选了物理,结果在最终入学上,还不如一个差一些但选了政史地的学生。为获得更高等级,难度较大的物理科目被考生放弃,转投政史地。这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科目越难,考生数越少,考生数越少,敢于报考的就更是强手中的强手,赋高分越难。

                        光明日报微博截图

这样结果必然就是放弃物理。从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来看,弃物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上海和浙江,物理变为7选3、6选3选科人数最少的一门。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甚至出现了,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而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不过,经过对高考改革方案的调整与优化,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以及其他推进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扭转。一些高校的相应专业,也规定物理为必选科目。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很大的,高考指挥棒之下,又有中考指挥棒,还会非正式的小升初指挥棒、幼升小指挥棒。指挥棒好用,就常常挥舞。

这一次,又习惯性的用中考指挥棒来提升体育课的分值权重,想以此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用。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指挥棒的目标是什么?

教育体系,有两大功能。第一,向国民传授知识、道德;第二,通过层层考试,考核、筛选人才。考试指挥棒,本质上是第二个功能。这两大功能,合二为一,从国家角度,功利的说,就是提高国民素质,让国家生产更发达,创新更踊跃。这就是“指挥棒的指挥棒”。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那时的学子和家长中广为流传。当时的国人,对理工科是极为推崇的。其实,这一点在今天并不过时。虽然随着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金融等学科从无到有,也变得很重要,也很挣钱,但理工科仍然是这一切的基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基于理工科的创新,更是不可或缺。

实际上,数学、英语、语文,很大程度上,都是为理工科服务的。数学自然不用说。语文是为了表达与理解,用于学习、研究、生产中的交流。英语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端的技术人才,需要学习英文文献、论文的先进技术。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高考指挥棒舞动,却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标与职责。

轻视数理化的背后的利益?

目标容易找回,到利益却难破解。对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轻视,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利益问题。

首先,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数量远远大于物理、化学老师。在高考指挥棒下的补课机制下,高考分数权重的竞争,就是相应老师利益的竞争。

其次,轻视物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阶层性。

城市中产,是欢迎考试的。中产本身,很多是依靠读书取得阶层上升的,他们会读书,也有较高的文化,能辅导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欢迎考试,考试可以防住更高的阶层用人脉、金钱来挤压他们孩子的上升途径。

与此同时,他们更喜欢那些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考试,比如学区房、私立学校,就是“钱+考试”;再比如外语,就是“游学/培训+考试”。这种需要钱的方式,可以帮助中产防住那些更低的阶层的孩子仅仅靠他们的聪明与勤奋,压过中产自己的孩子。

某种程度上,物理与化学,是为这些穷孩子准备的。物理学科,是初高中阶段,拉开学生成绩差距的主要科目。物理对思维的要求高,题型变换多,很难用应试的套路去培训,培训的作用更小。相比之下,语文、英语这些科目,培训的作用更大。

这就带来了阶层差异,有钱的孩子,更容易通过资本的投入学好其他科目,而物理,天生就是更聪明孩子准备的。一个农村的聪明孩子凭一支笔,一本书,就能超过城市不那么聪明的孩子,但在英语上,他负担不起昂贵的培训班,也没有外教与语言环境,更没有国外几个月的生活。

所以,对城市中产而言,他们喜欢考试,但更喜欢考英语、语文,而不是考物理、化学,教育系统与城市中产,就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于是,我们看到这几年物理、化学权重的下降,素质科目的提升。

但是,无论如何,政策制定者在挥舞高考指挥棒,中考指挥棒的时候,别忘记了,教育体系的本来目的与初心是:把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的孩子选出来。不管对于国家发展,还是个人公平来说,这都很重要。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