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农商视野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农商行降本潮背后:裁员、转型难

更新于 2025-06-20   | 浏览次数 2037

2025年的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农村商业银行这个曾经被视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金融力量,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多家农商行正悄然掀起一场降本增效的风暴。这场风暴之下,裁员、网点整合、业务转型成为常态,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农商行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1590家,资产总额达到39.7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1.3%。然而,在这些看似亮眼的数字背后,农商行的经营压力正与日俱增。

近期一份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报告揭示,2024年以来,全国超过35%的农商行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降本增效措施,其中包括裁员、缩减网点、精简部门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商行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我们银行裁掉了近200人,占员工总数的12%,今年还要继续优化人员结构。"这并非个例,而是当前农商行普遍面临的现实。

山东某农商行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该行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精兵简政"计划,先后撤并了5个支行,裁减员工86人,管理层级从5级缩减为3级。"每个季度末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裁的对象。"这位管理人员道出了当前农商行员工的普遍心声。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农商行员工总数比2023年末减少了约4.7万人,降幅达到3.2%。与此同时,农商行物理网点数量也在持续下降,2024年全年净减少1876个,2025年第一季度又减少了536个。网点的减少直接导致服务半径扩大,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明显下降。


降本潮背后,农商行的经营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农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96%,比2023年下降了0.5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3.96%,比2023年上升了0.32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3月末,这一趋势仍在持续,农商行整体盈利能力正在下滑。

经济下行压力、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冲击,以及大型商业银行下沉市场,都是农商行面临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农商行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在当前金融科技浪潮和严监管环境下,已难以为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农商行经营模式长期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这一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根据央行数据,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存贷款利差已降至1.76%,创近年新低,而农商行由于客户议价能力弱,虽然利差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降幅更为明显。

在裁员降本的同时,转型升级成为农商行的必由之路。然而,转型之难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记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农商行将转型方向锁定在数字化转型和特色化经营上,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人才短缺、技术积累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等多重挑战。

浙江一家较为先进的农商行去年投入3.2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但收效并不明显。该行信息科技部负责人坦言:"我们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只能依靠外包,但外包公司往往无法真正理解我们的业务需求,最终做出来的系统使用体验差,员工和客户都不买账。"

农商行转型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农商行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强力干预。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增长和财政收入目标,要求农商行支持地方项目和企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风险积累加剧。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国农商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的贷款余额超过3.8万亿元,占总贷款的12.6%。其中部分贷款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未来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农商行的客户结构也是影响其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上,农商行主要服务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农户,这些客户往往风险较高、收益有限。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农商行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农户的贷款不良率分别为4.82%和5.27%,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

人口流失加剧了农商行的经营困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乡村人口比2020年减少了约1520万人,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导致农商行客户基础萎缩,优质客户流失。


江西某县级农商行行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县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限,且风险较高。过去五年,我行存款增长主要靠高息揽储,贷款则难以找到优质客户。"

面对经营困境,一些农商行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北方某省的农商行联合当地政府,推出了"乡村振兴贷"产品,将贷款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银行+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既控制了风险,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该产品推出一年来,已累计发放贷款6.8亿元,不良率仅为1.2%,明显低于该行整体水平。

数字化转型虽然困难,但一些农商行已经尝到了甜头。安徽某农商行2024年投入1.5亿元开发了移动银行APP和微信银行,并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该行线上客户达到46万户,占总客户的38%,线上交易金额占比从5%提升到23%,运营成本降低了18%。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认为,农商行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回归本源、突出特色。"农商行应该立足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业务多元化。只有深耕本地市场,发挥贴近客户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农商行共有客户3.7亿户,其中涉农客户占比高达76%。这一庞大的客户基础,仍是农商行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有效激活这些资源,是农商行转型成功的关键。

除了业务转型,股权结构改革也成为农商行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2024年以来,已有156家农商行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互联网企业、产业资本和专业投资机构。股权多元化不仅增强了资本实力,也为农商行注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四川某农商行在引入互联网巨头作为战略投资者后,数字化转型明显提速。该行负责人表示:"战投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技术和人才。我们原来做几年都做不好的事情,现在几个月就能见到成效。"该行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2%,远高于全国农商行平均水平。

监管政策的变化也是影响农商行发展的重要因素。2024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农商行通过市场化方式化解风险、促进转型。政策支持为农商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该指导意见明确允许符合条件的农商行跨区域经营,打破了过去"县域法人、县域经营"的限制。截至2025年5月,已有37家农商行获准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这为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商行转型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农村金融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季节性特征,农商行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和农民需求,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而不是简单照搬大银行的模式。"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尽管整体形势严峻,但农商行之间的分化正在加剧。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公司治理规范、经营策略得当的农商行,业绩持续向好;而位于欠发达地区、公司治理混乱、风险控制薄弱的农商行,则陷入恶性循环。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农商行中,有382家实现了20%以上的利润增长,同时也有247家出现了亏损。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农商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为0.95%,而西部地区仅为0.62%。

农商行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优化。多位业内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当为农商行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减轻不必要的监管负担,同时加强对违规经营的惩处力度,引导农商行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也应当转变思路,不能简单将农商行视为融资工具,而应支持其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自主权。只有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农商行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金融科技公司与农商行的合作也显示出良好前景。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农商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涉及智能风控、数字营销、移动支付等多个领域。通过"科技赋能",农商行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丁剑平教授指出,农商行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不仅要在技术层面进行改造,更要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竞争,谁能先转型成功,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农商行的降本增效并非简单的裁员和关网点,而是应该通过流程再造和科技应用,提高运营效率。数据显示,目前农商行人均创利水平仅为国有大行的43%,每个网点的盈利能力也远低于股份制银行。这意味着,农商行在效率提升方面还有巨大空间。

上海某农商行2024年实施了"敏捷组织"改革,将原有的29个部门整合为18个,管理层级从5级减少到3级,决策流程从平均7天缩短至2天,员工满意度提升了32%,客户投诉率下降了25%。这一改革为其他农商行提供了有益借鉴。

全国工商联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刘志峰认为,农商行未来的竞争优势在于差异化。"大而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农商行应该聚焦特定客群和特定业务领域,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商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也需要升级。传统上,农商行依靠人情关系和地缘优势获取客户,这种模式在数字化时代已经不再适用。建立科学的客户分层和精准营销体系,成为农商行转型的重要内容。

江苏某农商行引入了客户画像技术,将客户细分为16个类别,针对不同类别设计差异化服务方案。该行零售业务部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是'精准滴灌',营销成功率提高了三倍多。"

农商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据银保监会数据,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7836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了982亿元。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成为农商行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国内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业务合伙人表示:"很多农商行存在'做大分母'的冲动,为了降低不良率而盲目扩张贷款规模,这种做法只会掩盖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资产质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商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商行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是农商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农商行提供了优质客户。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8万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63家。这些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农商行的理想客户。

农商行降本增效、转型升级是一场硬仗,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科技赋能,深耕本地市场,做精做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一位资深银行业观察家所言:"农商行的未来,不在于做大,而在于做强、做精、做专。"

回顾农商行走过的降本增效之路,既有痛苦的裁员和网点撤并,也有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这是一个痛苦而必要的过程,也是农商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科技冲击,农商行唯有主动求变,才能赢得未来。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