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额度提升,利率降低了。现在内蒙古农商银行响应快捷、担保方式灵活,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资金助力。”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的蒙牛集团4万头奶牛养殖牧场中,内蒙古正缘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正缘农牧”)总经理范明月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今年,范明月明显感受到了农商银行服务的变化:以前贷款额度不能突破4000万元,现在两家子公司一共得到了6000万元的授信。贷款利率从6.8%降至4.1%,每年能节省约130万元的利息支出。放款效率更高,一周内就能拿到申请款项。根据饲料采购等需求,企业还得到了农商银行的“高效响应+定制化支持”的金融服务方案。
上述变化都始于一次关键转变——今年5月27日,内蒙古农信系统提前完成121家农合机构及区内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吸收合并工作,内蒙古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开业。
改革后的新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注册资本580.17亿元,截至8月末资产总额8498.6亿元,共有2200多家机构网点、3万余名员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内资产规模最大、支农支小力度最强、服务覆盖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也标志着内蒙古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百二十一合一”:一次关键转型
内蒙古农信社已有70余年历史,一直是服务当地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但随着时代发展,农信机构在体制机制、治理能力、科技水平等方面逐渐难以适应当前的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一场变革势在必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统一法人模式”推动全区农信系统121家机构共同组建内蒙古农商银行。改革历时22个月,呈现出统一法人“一次成型”、新设合并“一个不少”、真金白银“一步到位”、央地协同“一卷共答”、监管指导“一贯到底”的“五个一”特征,为农商银行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揭开了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内蒙古农商银行的成立,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构重组,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革新、体制机制重塑和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内蒙古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丰表示。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和涉改机构的协同配合。内蒙古监管局为新成立的内蒙古农商银行量身制定整体监管方案并指导其建立科学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新银行开好局、起好步打牢基础。
改革后的内蒙古农商银行,解决了原农信机构“小、散、弱”带来的商业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坚守定位更加突出、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内控合规更加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与风险化解的跨越式突破,为后续服务实体经济和稳健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挂牌开业以来,依托改革后的治理优势,内蒙古农商银行立足服务“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定位,着力提升服务质效,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截至8月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4342.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20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61亿元,服务“三农”“三牧”和地方经济作用明显,改革红利正持续释放。
服务能力提升:当好农牧业企业“贴心人”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对于这一点,企业最有发言权。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了。”这是当地受访企业对这家新成立农商银行的共同评价,表现在具体感受中,可以概括为信贷投放更精准、融资成本更普惠、基础服务更精细、产品服务更适配、创新模式更丰富。
“收购马铃薯必须要为农户现款结算。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总为1.5亿元的原料收购资金犯愁。”正值马铃薯收获季节,内蒙古华欧淀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瑞指着储藏池内堆积如山的马铃薯向记者介绍说。
“过去,和林联社无法满足我们的融资需求,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后,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将授信额度提升至600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的融资难问题。”高瑞说。不仅如此,依据战略客户利率政策,叠加乡村振兴专项利率补贴,内蒙古农商银行为企业下调贷款利率1.8个百分点,每年至少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45万元。通过推出华欧产业链专属授信,该行还帮助其5家上下游企业获得1200万元贷款,推动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贷款额度提升、利率降低、担保模式拓宽、服务链条延伸,金融服务的改变凸显出内蒙古农商银行的改革成效。
“统一法人确实解决了多年我们想解决但没能解决的问题。”内蒙古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邢爱泽表示,借助体制改革,内蒙古农商银行一举解决了过去单一机构分散授信、产品不适配等服务不充分问题,资源统筹更加高效,授权体系更加规范,构建起“上下一盘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实现了服务速度、服务广度、服务深度、服务精度的进一步提升。
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全链条饲草产业龙头,种植基地分布于内蒙古多个盟市。“此前,都是以属地子公司为主体分别向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我作为企业法人,用款集中期要对接6家农信机构,非常麻烦。”公司董事长马宏伟告诉记者。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后,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针对企业跨区域经营特点,推出“统一授信”服务,一次性核定总授信额度,再根据各子公司生产计划分配用信额度,彻底改变了企业“多头申请、重复审批”的现状,办理流程环节减少60%,效率提升80%,切实减轻了运营负担。
“这次整合让我们能‘攥指成拳’,集中资源办大事。”内蒙古农商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行长曹巍表示,机制调整后,变化的是从“分散作战”到“全域统筹”的管理模式;从“孤立应对”到“系统处置”的风险防控;从“地域局限”到“全域赋能”的经营理念。而不变的,是支农支小的初心、服务实体的责任和立足城乡的担当。
“老百姓特别认可我们农商银行。”邢爱泽说,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初心不减,更加突出“支农支小”主责与定位,改革后的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了农牧户金融部,作为农商银行的重要部门,给予相关政策和资源倾斜,集全行之力全力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截至8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14亿元。
“内蒙古农商银行最了解农业企业,是我们的金融‘贴心人’。”马宏伟说。充分发挥人缘和地缘优势,如今的内蒙古农商银行全面融入基层治理,收获了企业信任与进一步发展动能。
写好转型发展“下半篇”:一个代表性范例
内蒙古农商银行的转型发展是“十四五”以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一个代表性范例。
“‘十四五’时期,金融监管部门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实施,自2022年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驶入“快车道”。浙江、山西、辽宁、四川、广西、海南、江西、河南、内蒙古、江苏、吉林等10余省区基本实现改革落地。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从2019年的4600多家,降至2024年末的4295家,金融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5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化险是新阶段的开始,重点是要写好转型发展的“下半篇”。面向未来,在风险化解的基础上,金融管理部门仍将着力转变和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