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农商银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发展情况报告。这家以“支农支小”为市场定位的地方法人银行,通过深入践行以“金融报国、金融为民”为核心的新时代农商银行价值观,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经营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持续收窄的息差挑战,青岛农商银行通过精耕特色化与数字化服务,以“稳”筑牢发展根基,以“进”实现提质增效,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长跑中展现出难得的战略定力与发展韧性。
核心指标稳步攀升,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纵观青农商行的发展脉络,其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坚守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前三季度,青岛农商银行在规模和效益方面实现了“双增”。
从发展规模看,规模稳健提升。截至9月30日,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681.22亿元,较年初增加 15.39亿元,增幅0.58%;本行吸收存款余额为3351.79亿元,较年初增加85.06亿元,增幅2.60%。
从盈利能力看,净利保持增长。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3亿元,同比增加0.08亿元,增幅0.72%。
在资产质量方面,持续向好。青岛农商银行通过统筹促发展与控风险,深耕规范、透明的信贷生态,以全流程管理为主线,实现了资产质量和成本管控效果双优化。截至2025年9月30日,不良贷款率1.73%,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实现“双降”。
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其业务“含金量”也持续提升,该行在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跨越。
上半年,在科技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59.7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9.22亿元,2025年一季度人民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获评“优秀”档;绿色金融方面,贷款余额158.78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9.18亿元,该行编制首份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万得评级由BB级跃升两级到A级,位列山东省上市法人银行首位,体现了市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认可;普惠金融领域表现突出,小微贷款余额1447.03亿元,服务客户5.6万户,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516.34亿元,客户数达5.4万户,切实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养老金融方面,该行打造“七彩康年”养老服务品牌生态体系,成功入选“2025山东好品金融”养老金融品类,展现了在细分市场的创新布局能力;数字金融领域成果丰硕,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数字金融领域相关奖项超20个,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建立健全企业级“1+N”数据治理制度体系,数据管理能力荣获国家数据管理领域DCMM三级认证;
在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青农商行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平衡,这种稳健经营策略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化布局驱动增长,差异化优势加速构建
青岛农商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该行在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贷款投放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战略新兴贷款余额81.3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5.58亿元。而在乡村振兴和国际外贸等领域同样成绩亮眼,投融资结构与实体经济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增强。这不仅体现了其特色化、差异化布局的精准性,更折射出地方法人银行在专业化服务中的独特价值。
乡村振兴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青岛农商银行始终将此作为战略布局的重心。该行坚定以“支农支小”为主的市场定位,持续加大支农支小力度,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下沉和科技赋能,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5年9月末,涉农贷款新口径统计的涉农贷款余额为607.84亿元,较年初新增83.49亿元,增幅达到15.92%,规模和新增均保持全市第一;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对农业产业链的深度渗透,该行设立乡村振兴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痛点,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创新推出一系列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如“金穗节节高”“鑫惠农·花生保险贷”等,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农商银行自主研发的“小微云”智能终端,通过功能融合、场景融合和生态融合三大创新,有效破解了农村金融服务"末梢堵塞"的难题。该终端集成基础金融服务和百余项政务功能,布设1400余个服务点于村委、超市、养老机构等场所,形成“7×24小时”延时服务网络,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国际外贸领域,作为国内首批开办外汇业务的地方法人银行,青岛农商银行以外汇业务20年积淀为基础,通过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和风控升级,打造了覆盖"一带一路"及新兴市场的跨境服务网络。
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外汇交易量552.4亿美元,同比增长9.73%。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结算网络优势和市场地位巩固,与全球主流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等重点区域。连续11年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青岛市分局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A类行、连续12年进入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100强、连续12年获得花旗银行“美元清算直通率卓越奖”。
围绕企业“降成本、提效率”核心诉求,该行创新推出“护航出海”系列产品。“中巴清算直通车”为中国-巴基斯坦贸易企业提供跨境结算服务,中间行费用最高优惠75%;“跨境支汇通”畅通贸易新业态跨境清算渠道;“银信融”为中小微出口企业承保风险;“证保车融”专项支持二手车出口。同时,通过数据驱动融资工具创新,“关税e贷2.0”为超1379家企业授信,“外贸易贷”则基于外贸数据为轻资产企业增信。
青岛农商银行在乡村振兴和国际外贸等重点领域的快速成长,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其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响应。通过差异化定位破解同质竞争,借助科技赋能重塑服务效率,运用生态化思维提升客户黏性,使银行服务从单一信贷输出升级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
数字化转型成效卓著,科技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青岛农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从技术辅助手段升维为全行战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持续推动《青岛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2023-2025年)》落地收官,该行树牢“以客户为中心”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的叠加效应,在客群精准营销、产品多维创新、智能风险管控等六大能力取得显著提升。
数字平台建设呈现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企业级风控决策引擎等16个创新项目相继落地见效,构建起包含13个维度300余个风险信号的预警体系,成功推动风险管理从“事后被动”向“事前主动”模式跃变。“智e通+小微云”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手机银行用户突破287万,农村智能服务窗口超1400家,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服务网络。
该行创新打造集“数智普惠金融平台+4M对公客群经营平台+5C零售客群经营平台+数智网格平台”为一体的营销管理闭环体系,推出“政采贷”“个体益贷”等多款数字普惠产品,实现5000余个数智网格自动划分,有效赋能“千村万户”工程扎实开展。同时,围绕产业、政务、民生三链拓展场景生态,成功落地房维资金结算主办行项目,创新推出绿色金融管理平台,构建智能识绿、精准测绿、一键报绿全链条功能矩阵,助力打造"双碳"绿色金融高地。
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方面,该行积极部署DeepSeek等系列大模型,采用大小模型协同方式推动公文助手、知识助手、信贷助手等3大类10余个场景加速落地,在客户营销、信贷管理等多个领域完成验证推广,全行人工智能"一体三翼"技术体系初步成型。基于RPA技术持续推动全流程革新,上线7大类236个业务场景。通过引入图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嵌入风险管控,精准捕捉80余个风险场景,风险监测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数据要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级"1+N"数据治理制度体系,该行数据管理能力荣获国家DCMM三级认证;数据中台技术性能持续优化,数据处理效率提升30%;引入工商、社保、司法等1100余项外部数据,应用于全行64个业务场景。"云梯·千数"大数据分析师培训认证计划深化业数融合,全行数字人才占比突破12%,累计上线400余个数据看板,打造业务"数字罗盘",精准引导全行战略决策。
经过持续投入和系统推进,青岛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果丰硕,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数字金融领域相关奖项超30个,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2项,正在加速打造全国农商银行数智赋能新标杆。数字化转型不仅重塑了该行的业务模式和服务体验,更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展望未来,挑战依旧存在。但青岛农商银行上半年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特色化定位、持续推动数字化变革、深度融入地方经济脉络,区域性银行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差异化、高质量的发展之路。“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的发展节奏,或许正是当前阶段农商银行转型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