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话题

家长下班当“助教”,老师觉得很委屈...没有边界感的关系,让孩子很受伤

更新于 2023-12-13   | 浏览次数 1759

 看点    如今的家长,真的不好当。辛苦上班不说,下班后还要忙着给孩子当助教,但在老师眼里,教育一线早就满是不易和艰辛。当家长和老师在职责不明的家校关系中、越陷越深时,最受伤的却是我们的孩子。那么,本该在教育上通力合作的双方,为何开始彼此对立呢?好的家校关系又该如何产生,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呢?


说好的“家校共育”“一切为了孩子”,可是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更像是互相挑剔的关系,互看不顺眼。


曾经,就有家长因不满于被老师要求批改孩子作业,愤而退出家长群,相关视频在网上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而前段时间热传的来自老师群体的控诉,也让我们看到一线教师的不易。


当下的教育生态中,老师叫苦、家长喊累的局面,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家校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最近,外滩君看到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当下教育生态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越权现象


研究者通过对北京、厦门两地数十名中小学教师、家长持续 3 个月的非正式访谈搜集数据,发现在当下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着太多界限不清、权责含糊的情况。


且在教育内卷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日益挤占家庭教育空间,教师越权现象频繁发生。


或许,样本数量并不能代表全部,它却也让我们看到,当下牵扯教师的多股力量中,除了层出不穷的形式主义和非教学内容,家校关系的紧张、彼此不信任,也是阻碍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和家长,

到底谁才是受气的小媳妇


2023 年 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特别发布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家校协同合作,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共识。


只是,当下的“家校合作”现状,却让老师和家长都攒一肚子委屈,有诸多吐槽。


1、家长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助教


现在凡做家长,就逃不了头上的几座大山——比如陪娃写作业、班级群打卡、家委会活动。


其中,引起最广泛共鸣的,莫过于辅导孩子学业、帮助温习功课、检查作业等它已经成了所有家长的KPI甚至家长正在变成老师的助教


我感觉我就是老师的助教。我们每天要在微信群、或者其他软件中打卡,要检查、督促和上传小孩的作业。


“没有按时上传的话,老师就会在群里一直催,所有家长都看得到,我自己也觉得丢脸。


还有家长对老师的“命令”式口吻颇为不满,认为教师在布置“配合”任务的时候,通常展现的是主人的气势,而家长看上去更像仆人,处于被动应答的位置


在家长日益成为老师的“助教”和“附和者”的同时,家庭,越来越像是第二个学校。


家长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也在渐渐边缘化。


有家长吐槽,“在我女儿看来,我就是送她上学的‘司机’,给她做饭的‘保姆’,好像我也教不了她什么,她也不听我教。有时候想跟她聊聊天吧,人家还没空,因为要先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等她做完了,基本上也该睡觉了。”


2.老师同样感到有心无力


家长叫苦不迭,可老师却也并未感到轻松,他们也感到有心无力、有苦难说。


对老师来说,改不完的作业、开不完的会议、写不完的教案,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要照顾几十位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比如,经常有家长提出一些让他们哭笑不得的请求,“最近孩子闹别扭,麻烦老师帮忙劝劝孩子”“孩子就愿意听您的话,麻烦您帮我们多开导一下”“请老师多多关注我的孩子”……


还有老师表示,自己经常被拖入家庭问题的漩涡,被迫去处理学生的家庭问题。


比如,家长找老师反映学习问题,聊了半天发现问题其实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家里缺乏学习氛围,甚至是家庭三辈人之间的代际沟问题。


“代际矛盾肯定会影响学习,但是亲子关系和家庭沟通方式,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为了孩子我又不能不管,所以真的很纠结,很无奈。”


教育问题的困难之处就在于,一个孩子的学业情况和在校表现,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冰山下的内容,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环境等因素,则是教师难以触及的。



在一线老师看来,有些家长正在将本该属于为人父母的职责和家庭教育阵地,拱手让给老师。


图自Pexels


当家长觉得自己承担了更多学校的工作,老师这一方也觉得自己在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兜底。


就这样,在一个家校职责混乱、边界不清的系统里,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困扰重重,精力被牵扯过多,且吃力不讨好,成了“受气的小媳妇”。

家校界限不清,

孩子是最大受害者


当家长日益变成老师的“助教”,甚至家庭开始越来越“学校化”,后果是什么?


资深教育研究者、长期身处教育和研究一线魏智渊老师,基于对家校关系的深刻洞察指出,现在的问题在于,学校和整个社会正在把家长变成老师,甚至成为老师打击孩子的棍子。


就拿辅导作业来说,他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家庭作业是老师的事,跟家长无关。


“老师布置作业,家长辅导作业,订正作业,提供反馈。如果孩子完成得不好,老师还要批评家长:你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十分痛苦。在学校也是做作业,回到家也是做作业,老师和家长一副嘴脸,生无乐趣。


况且,这完全不属于家长应该配合老师的责任。


“课堂教学和知识性学习,本就是老师的一亩三分地。来自家长的协助,只是为了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能将责任转嫁给家长。如果孩子作业完成不好、不遵守课堂纪律,都要让家长协助、向家长告状,那要老师干什么呢?


除了作业,还有一个常见的家校关系不清的例子,就是“带家长”。


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经常会让孩子将父母叫来。于是,老师和家长形成了“联盟”,让孩子在情感上无路可逃,无家可归。


“这时候,孩子要到哪里去寻求支持呢?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形成反思能力,要么被恐惧压服,要么愤慨反抗。


当家校界限不清的时候,孩子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


当然,家庭“学校化”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被教育军备竞赛裹挟,主动给孩子加餐


受“应试主义”的推波助澜,今天的家庭教育中衍生出一种“智育至上” “只能成功”的养育文化。父母将更多时间用于拼孩子的“知识学习”,“内卷”“鸡娃” “3岁神话”“海淀家长”等热词,成为这个时代的教育缩影。


也因此,家庭教育内容更多是围绕如何学好知识而展开。孩子们即便放学回到家,依然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没有“休息”“玩耍”的空间,更像是进入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习。


可是,当家庭成了另一所学校,父母成了校外的老师,真的会提升孩子的学习表现吗?


学界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习惯,如唠叨名次、批评学习不专心等,忽略孩子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还会加剧孩子的沮丧和焦躁,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尊。


此外,如果家长在早期没有和孩子没有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到孩子叛逆期时问题频出,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反映到孩子的学业问题、同伴交往、在校状态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相比学校任务的“外溢”,家庭教育领域的“失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当老师和学校更关心知识

父母更要关心


那么,我们呼唤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又期待什么样的家校关系?


想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梳理一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究竟是什么。


长久以来,每每提到教师角色,就是“教书育人”。但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还是有所区别的。


对此,魏智渊老师在《高手父母》一书中就表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前者重在教知识;后者重在教做人。(这里强调一句,学校教育重在教知识,并不等于只有知识传授)


《高手父母》,魏智渊著


而且这一分工,其实是历史之必然。


今天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诞生于工业化背景,更强调效率和教育本身的工具性,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规模化地传授知识。


在这一前提下,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维度,必然是有限的。


一方面,学校虽然也会强调教孩子“做人”,但是它往往会成为一种规则教育、纪律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育人目标”,更倾向于让个体适应群体和社会,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教化”,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真正的人格养成,教养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还要依赖家庭教育,父母不可以做甩手掌柜。


那么,家长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呢?


魏智渊老师认为,相比学校更关心学业表现,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教养、道德、心理、情绪、社交、自我认知、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更关心孩子的人格养成;更关心孩子的自主性,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对未来人生的驾驭感、掌控感;


而辅导作业、盯孩子学习等一系列操作,无疑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南辕北辙;


再比如,更关心孩子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的天赋与热爱,打造人生“第二曲线”;


“几乎每个孩子,必然会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成为人群中的前20%。这个领域,可能是语数外,可能是理化生,可能是政史地,可能是编程,可能是动手操作,可能是体音美,可能是任何特长。”


除此以外,还有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寻找生活乃至于生命意义的能力……


换句话说,当老师和学校更关心知识的时候,父母更要关心


图自Pexels


“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本质上是在教孩子如何生活”。魏智渊老师甚至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分层并不只是经济分层,也包括家庭在教育水平或教养水平方面导致的分层。

构建良好家校关系

从力所能及着手


当下边界模糊、越来越扭曲的“家校关系”,在一些教育者看来,这背后有制度设计的因素


教育者蔡朝阳就在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的采访中表示,今天的学校里,有一种评价体系,老师的很多评比项目,乃至工资和奖金,都跟学生的考试分数、平均分、优秀率紧密相关。这就导致老师非常看重考试成绩。


“当学生人数多,管不过来,老师就会把这些责任转嫁到家长身上——这恰恰就是一种边界的模糊。


但理论上,学校和老师应该比普通家长更懂教育,更懂得孩子的成长是一件比较长远的工作。可是现在,老师反而在加重普通家长的焦虑。从这个层面来讲,学校和老师是失职的。


那么,家长就没有问题吗?也未必。


在今天的家校关系中,其实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即信任缺失。


网络上就有曾一线老师,因为将全班孩子的默写成绩发到了家长群里,家长未经和老师沟通,就私下投诉,理由是,老师的做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还有老师因为对孩子的一些无心举动,被家长认为是别有用心,他一定是在针对我,是针对我家孩子,不明真相就进行举报。


在个别家长的严密监控、小题大做之下,只会让老师越来越谨小慎微,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要去管教孩子、惹怒家长。


当老师在教育问题上选择“躺平”,最后付出代价的必然是孩子和家长。


因此,在家校关系处理上,家长也需要更理性一些,掌握沟通的分寸,更重要的是,能给予老师必要的信任。


图自Pixabay


在魏智渊老师看来,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会无限地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合作效率。家校关系亦然。


“当孩子分到了某个班,就宿命性地跟某几位老师建立了联结。你必须信任他,只是因为他是你孩子的老师,你对他的信任,对他很重要,对你更重要。


换句话说,在教育问题上,信任比不信任,结果更好。


诚然,良好家校关系的建立,并不容易,它需要系统和制度层面的设计,也有赖于群体意识的提升。


但现有条件下,每个家庭或许还可以做一些争取和改变,比如以信任代替猜忌、更理智地沟通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当内卷焦虑袭来,能坚守住家庭教育阵地。


最后,分享一个家校沟通案例。



当孩子作业没完成,老师找到家长说明情况,言下之意是希望家长能予以督促。


这位家长既没有揽下辅导作业的责任,也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是回复老师说:


我正在培养孩子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想让她明白,作业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她昨天的作业完成得不好,肯定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老师您怎么处理都可以,我支持老师。



在外滩君看来,这位家长至少向老师传递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1,摆明自己对作业的理念和态度;2、客观承认孩子目前的作业表现有不足;3、支持对方行使教师的权利,且信任老师。


从那以后,老师再也没有因为孩子的作业问题找上门。孩子的自主能力也在家长的坚持下,培养了起来。


不过,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这位家长也愿意做出妥协和让步,以协助老师的工作。



有一次,孩子被老师安排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因为孩子视线比较好。


当老师来询问家长的意见,她表示,自家孩子不挑座位,坐哪里都一样,能理解老师的安排。


后来事实证明,虽然孩子坐在了最后一排,却被老师处处照顾,成绩还比之前进步了,师生关系也很融洽。



如果当初这位家长因为老师这一安排,就猜忌对方是有意忽略、排挤孩子,即使争得了“靠前的座位”,结果又会怎样呢?


信任关系一旦打破,对孩子成长反而不利。



在当下紧张的家校关系中,不卑不亢地捍卫家校界限,同时给予老师理解和信任,或许才是一举多赢的选择。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