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话题

南开校长被曝论文造假,再次敲响学术不端警钟

更新于 2019-11-20   | 浏览次数 8799
如果造假没什么代价,它当然会成为一种学术圈的流行病。在严惩学术造假上,中国的确要好好向欧美学习。

特约作者 |熊志

11月15日起,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截止到目前,在最初曝出曹雪涛论文造假的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涛的论文已超过40篇。

面对外界质疑,曹雪涛回应称,“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同时,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会针对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不能靠南开校长自纠自查

在学术界,陷入论文造假风波的不少,但像曹雪涛这样身居要职的主角并不多。他是著名的免疫学家,是南开大学的校长,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此,“教科书般存在”的曹雪涛陷入作假风波,让不少人倍感意外。

                曹雪涛

据媒体报道,曝光曹雪涛论文造假行为的,是有同样免疫学专业背景的美国博士伊丽莎白·比克,目前专门调查学术不端。她在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上指出,以曹雪涛为通讯作者的多篇论文,都存在着图像异常问题。

         伊丽莎白·比克对曹雪涛的质疑

和翟天临等学术造假案例不同,伊丽莎白·比克所指出的问题,并不只是简单抄袭剽窃等低级的作假,曹雪涛论文中的图像异常,不排除是“诚实或者无意的错误”所致,同时就算公之于众,非专业人士也根本看不懂。

可见,此次曹雪涛论文造假风波,有着极强的专业门槛和复杂性。就连伊丽莎白·比克也没有直接给出结论。在采访中她反复提到,只是将存在问题的图像和论文标注出来,至于是不是构成学术不端,还得更权威的调查。

但即便如此,曹雪涛恐怕也难逃论文造假的指控。因为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存在复制粘贴、疑似PS等异常操作的图像,远不止一篇,而是多达几十篇,并且发表年份从2003年一直延续到2018年。如此大密度的异常,很难用巧合来一笔概括。

面对质疑,曹雪涛很快就回应了伊丽莎白 比克,表示将此事列为“最高优先事项”,无论是措辞还是语气都还算得体,不过其中仍然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曹雪涛在pubpeer网站的回应

第一,曹雪涛提到,“您(伊丽莎白 比克)提出的关切再次提醒我,作为导师、主管和实验室的领导者,我的角色和责任有多重要”,言外之意是,不少问题论文是以导师或者主管等身份共同署名。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同署名不是推脱理由,这些论文给他的晋升多少带来了便利,不是第一作者,同样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曹雪涛表示会进行调查,但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别说自查,就算是以南开大学为单位展开调查,同样有瓜田李下的嫌疑。

目前中国工程院同样表态会调查,但具体形式还没有确定。深入调查,是捍卫学术声誉的必要举动,尤其涉及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高规格的荣誉,更得有权威的行政主管机构或者学术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

国内学术造假到底有多严重

曹雪涛论文造假风波,虽然现在还没有实锤,但连地位如此显赫的学者、行政官员都涉嫌学术造假,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科研造假的泛滥。

相比翟天临的“不知知网”,更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2017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肿瘤生物学》的撤稿风波。

彼时,发表时间为2012年至2016年,数量多达107篇的中国医学论文被集中撤稿,创下了“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最多,单个期刊撤稿总量最多,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最多”等多项纪录,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也遭重创。

被撤稿的107篇论文 图片来源:科学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刊发的杂志本身比较权威,所以撤稿所涉及的学术造假,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级,更多还是虚假的同行评审,包括编造编委名单。

但如果将考察的范围变为普通的学术期刊、毕业论文等,国内的造假手段要赤裸得多。

比如在电商平台上,能很轻易地找到代写论文的商家,国内外期刊论文代发、代写、翻译等都是小儿科。只要肯花钱,国外的同行评审甚至都能搞定。至于抄袭、剽窃、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之前头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光环的南大教授梁莹,在被曝学术造假后回应外界称,“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这句话相当现实地抖落了学术界的不堪真相——首屈一指的论文大国背后,是习以为常的学术腐败。

对那些造假者来说,在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院士评选等项目唯论文数量的前提下,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等,造假成本低,造假者很难抵得住更高的头衔、更好的待遇、更多的项目经费的诱惑。就像本次风波中,曹雪涛的晋升,很难说没有从之前的问题论文中获益。

而且一旦靠着造假的论文评上了职称,或者拉到了项目,不仅造假者受益,所在的机构同样雨露均沾。因此哪怕学术不端被揭穿,机构也倾向于冷处理,学术共同体或者所谓的吹哨人机制有名无实。

必须像国外那样严惩学术造假

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2018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提到,“论文造假是世界性难题,并不只发生在中国”。这话并不假,此次曝光曹雪涛的伊丽莎白·比克就提到,过去20年国际上40种期刊20000多篇论文中,有接近800篇都存在图像异常。

但放眼全世界,国内论文造假的普遍和严重程度,可能会让不少欧美国家“相形见绌”。这当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是论文大国”来解释,更多还是造假成本低,造假者受到的惩罚太轻。

那么在惩罚学术造假上,国外又是如何做的呢?

以日本为例,相信不少人都对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案例有所耳闻。2014年在英国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布的干细胞研究论文造假被曝光后,她被日本理化所开除,还被要求退还科研经费、人工费以及验证试验费。

              小保方晴子

相对来说,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的代价已经算轻的了,2012年,匈牙利总统还曾因为博士论文抄袭而被迫辞职。另外,更严重的还有旅美韩国学者韩东杓,因为实验数据造假,它不仅丢掉了饭碗,还在2015年因此锒铛入狱,获刑57个月,罚款720万美元。

        韩东杓

韩东杓的案例,充分显示出美国学术造假的高压红线。而且可以发现,对学术研究的约束远远不只是学术圈的自律,或者高校的自治,而是涉及到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司法机构,学术诚信问题被纳入了司法的框架下。

在这种严格的惩戒制度下,一旦造假被发现,造假者不仅会有道德污点,学术声誉受损,被所在单位解雇;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当做违法来追究,拿到的经费,同样会被追回来。

学术腐败的庞大代价,不仅让研究者“乖乖做人”,还会让那些高校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避免被造假者殃及。

相比之下,国内对于学术造假实在过于宽容、处理又轻。比如《肿瘤生物学》大规模撤稿后,所牵涉的一些医学学者,也没有处理的下文。如果造假没什么代价,它当然会成为一种学术圈的流行病。在严惩学术造假上,中国的确要好好向欧美学习。

具体到本次风波来说,先得拿出公正权威的调查,如果图像异常不是有意为之,那就还曹雪涛一个清白,如果确实属于学术不端,那么不管他身居何职,都得严肃处理。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