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 李勤余
2010年,一张父子照曾火遍互联网。在这张照片里,山城重庆的一位“棒棒”冉光辉一手扛着沉重的货物,一手牵着自己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当时,无数中国网友见过这张照片,并记住了照片配发的三句话:肩上扛着的是家庭,嘴上叼着的是自己,手上牵着的是未来。
时光匆匆而过,腾讯新闻栏目《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在整整十年后又追踪了这位“棒棒”。如今的冉光辉变了,又没有变。他在重庆市区买了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他仍然是一位精壮的汉子,仍然扛着沉重的货物,不断前行。
从他朴实但满足的笑容里,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生活的看法。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或许,冉光辉的这十年,能让我们重新观察时代。
冉光辉的奋斗里,也有时代的进步
冉光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什么高人一筹的才能,但他身上的一些品质,却不应该被忽视。
比如说,“棒棒”是个苦差事,但冉光辉从来不参与“吐槽”,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说,冉光辉一家很爱笑,尽管他们的生活不乏艰难险阻。
又比方说,冉光辉清晨出门,傍晚回家,烧饭、吃饭、看电视然后睡觉,这样的生活习惯几十年没怎么改过,显得有些“无聊”。
乐观、踏实、纯粹、简单……冉光辉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劳动者,但这些“闪光”的品质,又让他显得不那么平凡。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奋斗在点滴之间,这可能辛苦,但也让生活中的美好变得咫尺可达。这是冉师傅为我们所有人留下的启示。
不过,在为冉光辉点赞的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他的奋斗中同样渗透着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刚到重庆时,冉师傅想都不敢想,他能在市中心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2016年时,他咬咬牙,在重庆最有名的地标“解放碑”附近买了一套房。房子不大,但象征意义却是很明显的——他终于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尽管,时至今日,在异乡打拼还是回老家发展仍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应该承认,今天的我们所拥有的生活空间,已远比过去来得广阔。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里,往城市去,几乎成了人生的唯一出路。而即使才华横溢、吃苦耐劳如孙少平、高加林,最终还是不容于城市文明。
索性,这样的“悲剧”,终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冉光辉用肩膀扛出一套房,这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及时的提醒:进步仍有力量,人生不缺希望。问题只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时代?
评价时代,不妨将视角放宽,也向下
2020年代已经到来,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每个人的看法并不一致。不必讳言,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正在让接下去的岁月变得不那么容易预测。于是,一种“不安全感”悄悄滋生在不少人的心头。
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很显然,谁都很难下一个定论。但要评价这个时代,我们不妨将视角放宽,也向下。要知道,要不是摄影记者的镜头,冉光辉的人生故事,很可能不会被我们知晓,更不会打动万千网友。
说到冉光辉,很容易让我联想起今年的两部高口碑小众电影。因为,它们的主角都是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它们的叙事语言都是没有丝毫修饰的现实主义。
《四个春天》与《平原上的夏洛克》,一部是纪录片,一部是剧情片,却都把目光投向了相对不发达地区,投向了最日常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打破了一些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
《四个春天》里的一对老夫妻,留守在老家,但生活并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趣味。尽管也要面对死亡、别离,但他们的人生态度却总是积极向上的。
《平原上的夏洛克》记叙了一段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但镜头里的农村生活,并不萧瑟、凋敝。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守望相助,反倒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传统社会中的人情味。
说这些,无非是要证明,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爆款文章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人和事。相对于整个世界,我们的视野不可避免地显得狭窄。但我们更有理由眺望远方,不囿于天地中的一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时代。
气候变化、局部战争、饥荒危机、校园欺凌、暴力伤医……总有一些事件,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对未来表示一份担心。但也有一些数据、一些事实,或许已经被我们遗漏。
正如纽约时报知名专栏作者纪思道在《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这篇文章所指出的,从现代人类诞生以来,2019年很可能儿童死亡率最低、成人文盲率最低的一年。近年来,每天都有32.5万人首次用上电,每天都有超过20万人首次获得自来水,每天都有65万人第一次上网。
1981年,地球上还有42%的人口属于“极端贫困”,但目前,这一比例已经降至世界总人口的10%以下。
这些数字,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也许,我们还是会为世界的未来感到发愁,但我们不该被这种忧愁彻底压倒。可怕的疾病、文盲和极端贫困正在被逐渐消除,在不安定的因素之外,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趋势。
2020年代到来的时候,在笔者周围,也有不少写作者抒发了忧愁。但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二十年里,他们大多都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或是买了车,或是买了房,或是兼而有之。
一位腾讯网友自述:10年前的我打工拼搏没有目标,10年后的我有车有房有存款,很幸福,希望能继续下去
这一切,就和冉光辉的生活一样,或许不起眼,但确实存在着,发生着。这,就是进步的力量。
比起焦虑,更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努力
进步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进步主义”背书。机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同样聚焦“棒棒”群体,纪录片《最后的棒棒》里的人物,面临的困境可能要比冉光辉更大。这个行业行将消失,但不少“棒棒”却因为缺少文化和必要的技能,转行无门。
看过冉光辉的故事,再看《最后的棒棒》,我们似乎会形成截然对立的印象。那么,哪一种更可信呢?
其实,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奇怪。当下,我们的阅读习惯正在碎片化,获取信息,也更依赖起“印象”。而我们对一件事的印象,很可能受制于某条朋友圈里的推送或者评论。我们常常满足于只言片语,而懒得去深究。这,正是“标题党”“震惊党”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更不用说,我们更容易被负面新闻而不是正面信息所吸引。这是一种让人无奈,但应该得到正视的传播规律。也因此,互联网的信息环境更容易滋生“焦虑”,而不是相反。于是,我们常常忘了,我们抱怨得更多、忧虑得更多,但世界的运行并不会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
加拿大心理学家史蒂夫·平克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学术界讨厌“进步”。也许,互联网也是。现实是,公众的“焦虑”越多,也越容易被操弄。“世界要完了”“未来会更糟”之类的论调有可能使我们在瞬间失去判断力,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不知所措、迷失方向。
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谁谁谁创业成功、年薪XX万以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焦虑”。但在某些光环背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追赶别人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出口的路。
因此,冉光辉的故事在此时此刻,显得格外珍贵。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付出的汗水,也得益于简单、纯粹的生活。
未来会是怎样?我们仍然没有能力预测。但冉光辉告诉我们的是,与其被焦虑、担忧打倒,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努力。这不是一碗温热的心灵鸡汤,而是冉光辉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第4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