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话题

强基计划比自主招生更公平,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更新于 2020-04-13   | 浏览次数 794
强基计划哪怕成了自主招生的“换汤不换药”,其范围也大幅度地缩小了。但是,这种指向如此明确,看上去缺乏自由度,偏“功利”的选育模式,是否会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存在冲突?

特约作者 | 李一陵

今天上午,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取消自主招生方式,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取消自主招生,推行强基计划,成为2020年开年的第一个重磅教育政策,也必将成为高考招考改革之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如何看待这一备受关注的政策?

相比起自主招生,强基计划哪怕“换汤不换药”,其范围也大幅度地缩小了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有何不同?按照官方解读说法,与之前试点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比如,试点学校范围,自主招生高校几乎涵盖大部分211高校,多达100余所,而强基计划仅在部分双一流高校中试点,而且是在36所A类高校中进行,湖南大学、郑州大学等B类高校都不在试点学校范围之内。

再比如专业,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这段话的关键词是“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基础学科”,意味着金融、工商管理等长久以来的热门专业或许被排除在外。

以上这两点,即意味着,强基计划哪怕成了自主招生的“换汤不换药”,其范围也大幅度地缩小了。

再看,报考条件,自主招生以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初审条件。初审在高考前,通过自主招生可以获得最低降至一本线的优惠。而正是以各类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考核条件,诱发审核资料造假等腐败问题,引发强烈质疑。

强基计划则要求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然后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

如果确实按章执行,既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打破“唯分数论”,也杜绝审核资料造假等腐败问题,守住公平底线。

强基计划是一种偏“功利”的选育模式,是否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待观察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另一核心区别,还在于选拔定位和培养模式有了很大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明确要求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在培养模式上,明确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提出了诸如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等等。

强基计划的目标指向很明确,就是为了纠正自主招生的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等问题,实现招生选拔与培养的精准对接。通过选拔方式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

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的说法,就是“打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

以前,高校招生也有许多定向培养计划,最典型的就是“国防生”,但其效果则备受争议。“强基计划”如何确保选拔与培养的人才能实现初衷,值得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指向如此明确,看上去缺乏自由度,偏“功利”的选育模式,是否会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存在冲突?这也是应该着重观察的问题。

强基计划要得到普遍认可,必须避免沦为部分城市精英家庭孩子的专属游戏

虽然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在定位、招考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承载着破除“唯分数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使命。而要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保证公平与效率。实际上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如果腐败丛生,选拔出来不是真正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那么效率也无从谈起。

肇始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虽然取得了不成绩,但也饱受诟病,尤其是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情况带来的腐败质疑,一再把自主招生推向风口浪尖。

为了回应公众关切,遏制自主招生招考腐败,教育部于2018年12月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报名资格条件,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等作为报考和初审通过条件。一个月后,教育部再次发文,出台“十严格”要求,规范高校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进一步降低自主招生考生的优惠分值。

在此背景下,各参与自主招生高校进一步压缩招生名额,提高报名门槛。“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成为2019年通过初审的最低门槛。门槛的提高,直接导致自主招生大幅度降温,部分高校通过初审的报名人数甚至不及招生人数。自此,自主招生的命运似乎就已经被注定。

未来实施强基计划,前提仍是要确保公平公正,这里应该体现两个方面的公平。

一是避免招考腐败,比如报名材料造假、面试公平等问题。

《意见》要求,健全公平公正保障机制。严格高校考核,笔试、面试均须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加强违规违纪查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防止出现暗箱操作等问题。

二是要让这一政策覆盖更多考生,而不是沦为部分城市精英家庭孩子的专属游戏。

自主招生以竞赛、专利、论文等为初审门槛。现实中,不管是参加竞赛培训,还是获得专利、论文成果,背后其实都是家庭经济文化资本积累在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拼爹”。农村孩子,甚至很多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都摸不到自主招生的门槛。而在面试阶段,自主招生的题目和考核类型也不利于农村学生展现自身潜质。

有研究者对比北京大学2005-2009年共5届分别通过“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录取的一万余名本科生发现,“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远低于本就很低的“普通高考”这一渠道。5年中,该校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中,约有16.4%为农村户籍,自主招生平均仅为5.4%。可见,自主招生所导致的城乡失衡更为严重。

取消以竞赛、专利、论文等为初审门槛,应该说有利于劣势阶层的孩子参与强基计划的角逐。在强基计划中,后续综合评价、综合考核阶段的权重虽只有15%,但有可能成为决定考生命运的关键——有网友指出,过往自主招生最多也就降60分,但强基计划中,若高考成绩只占85%,那意味着折算下来理论上最多有112.5分属于“综合评价”的内容。这是否相当于有更多的“猫腻”空间?有待教育部门进一步的说明。

总而言之,如何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出身的考生,更加精准地选拔具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人才,仍是考验。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