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北约新任秘书长马克·吕特在就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增加北约部队人数和装备将是他的“优先任务”之一。随后,多家媒体密集披露北约大规模扩军计划的相关内容。在俄乌冲突延宕、欧洲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北约新一轮扩军将加剧局势紧张程度,猛烈冲击全球安全格局。
大幅强化军备
冷战后,北约曾实施多次战略转型,但很少涉及扩军方面的问题。然而,自2022年北约出台新“战略概念”文件,将俄罗斯视为“最大且直接的威胁”后,便迅速开启了冷战后力度最大的扩军进程。据媒体报道,吕特打算启动的扩军计划大致包括3方面内容。
大幅扩充地面部队。德国媒体《世界报》报道称,根据一份关于北约“最低能力要求”的文件,北约计划新增49个作战旅、使北约作战旅的总数增至131个,每个新组建的旅编制约5000名军人。这意味着北约地面部队总兵力将增加24.5万人,比目前骤增60%。为指挥管理这些新作战旅,北约作战军将从6个增至15个,师级司令部从24个增至38个。
强化防空力量部署。按照上述文件要求,北约计划将地面防空分队的数量从293个增至1467个,部署的重点方向包括北欧、东欧、波罗的海等地区。目前,波兰、立陶宛等6国正在打造“无人机防御墙”等区域性防空力量。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也宣布,将增加E-3A空中预警机在罗马尼亚空域的巡逻频率,加强在北约东翼对无人机等“新威胁”的监控。在指挥机构方面,北约拟在德国于德姆和西班牙托雷洪两个联合空中作战中心之外,增设北极空中作战中心,以提升极地区域的防空拦截能力。
优化后勤保障体系。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向部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和可靠的战略支持,北约计划在芬兰、瑞典等靠近俄罗斯的成员国,修建包括大型弹药库、战略性机场等在内的1400多个军事设施,并储备约130万吨战备物资。这些物资包括通信器材、医疗设备、武器配件、炮弹、火箭弹、导弹、野战口粮等,以确保北约部队战时能迅速投入战斗。
多重因素驱动
北约新一轮扩军计划的力度之大近年罕见,其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因素。
对抗俄罗斯是主要诱因。俄乌冲突久拖不决,特别是瑞典和芬兰正式加入北约后,北约与俄罗斯的对峙边界骤然翻倍,发生正面冲突的概率增加。鉴于东欧和北欧的地缘和战场环境特点,以及俄乌冲突中无人、网络攻防等新作战样式的涌现,北约试图通过扩军,着重增强前沿陆上和空中警戒防卫力量,对俄形成立体包围之势。
东进亚太是重要催化剂。美国将北约视为推行所谓“大国竞争”的工具。在美国操纵下,近年来北约东进亚太的趋势愈发明显。操纵北约东进亚太,美国的目的是维护自身霸权。为了“倚美制俄”,北约欧洲成员国只好对美国亦步亦趋。北约扩充军队员额,有助于推进与亚太伙伴的军事合作,加强双方军事力量的联演联训联动。
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2022年北约马德里峰会通过的新“战略概念”文件,将“拒止威慑”和“前沿防御”重新置于北约战略的核心地位。在该文件指导下,北约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充前沿防御力量、优化“快速反应部队”、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强化联合军事演习。2023年以来,北约相继在拉脱维亚和波兰成立多国部队北方司令部和东北方司令部。今年10月8日,北约宣布在距俄罗斯不远的芬兰城市米凯利设立北约北欧陆军司令部。以上种种举措以及新一轮扩军计划,都可以被看作是北约推进战略转型的具体步骤。
冲击全球安全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大力扩充军力,不仅给成员国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
煽动阵营对抗,刺激军备竞赛。作为北约“领头羊”的美国,近年来执迷于“大国竞争”,企图通过阵营对抗以武谋霸。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扩大,还是军事层面的扩军,北约的矛头首先对准的对象就是俄罗斯。北约扩军之后,将越来越深入和直接地介入乌克兰危机。这势必遭到俄罗斯的强力反制,并产生严重的外溢效应,导致欧洲安全形势陷入不断恶化的旋涡。俄罗斯宣布扩军并大幅提高国防预算,就是针对北约的重要反制措施。
恶化安全形势,破坏发展环境。分析人士指出,北约扩军的背后,美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既打击了对手俄罗斯,又强化了对欧洲盟友的掌控。事实上,北约内部有识之士已在质疑“扩军究竟为谁服务”。北约扩军对亚太和平发展也是一种威胁。北约扩军后,将进一步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军事联系,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活动。近年来,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断推进“北约亚太化”,对亚太数十年来繁荣稳定的局面形成严重威胁。
在长期援乌带来巨大经济包袱、欧洲自身面临经济困境的背景下,北约如此大规模的扩军将使许多成员国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近年来,在美国的裹挟下,许多北约成员国的国防预算都有大幅增长。法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为49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5%。德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总额达到565亿美元。然而,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发采购,新部队的组建和维持,均需持续注入大量资金。多数北约国家虽已达到军费占GDP的2%这一标准,但为确保扩军质效,北约各国的军费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未来数年还须继续提高。(王恒文 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