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建所50周年的日子。在611建所50周年仪式上,我们发现,除了大家熟知的歼7-C/D飞机、歼-10系列飞机、枭龙系列飞机、歼-20飞机、翼龙无人机和无侦-8等一系列先进战斗机和无人机,还有早已下马的歼-9。
歼-9作为那个时代的机型代表,与611所的命运息息相关。虽然经历四次更改战术技术指标、三次变换试制厂、两次下马的遭遇,最后因为指标要求过高,技术条件无法实现而于1980年取消研制计划,但是歼-9设计方案积累了大量的鸭式设计数据,为后来的十号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实验数据。
1964年,国防部在第六研究院召开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方案专题会议。会议确定,一方面是单发改双发,研制歼8,另一方面对单发深度大改,研制歼9。八爷这里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歼-9的研制工作也是异常曲折。
1968年,第六研究院下达《关于批准歼-9总体方案的通告》。在此之前,上级已经决定在六院领导下由601所和320厂组成现场设计试制指挥部,负责歼9的研制。到了1969年,空军领导提出,根据发展形势,歼9的设计指标应该往上再提一提,最高速度要达到2.5马赫甚至3马赫。这个要求有点不切实际了,已经达到美国空军黑鸟侦察机的水平,这种技术水平不仅我们达不到,就连苏联老大哥也达不到。
1969年10月,三机部和六院联合发出《关于歼9飞机研制任务的通知》,决定飞机试制定点改在三机部132厂。在航空工业领导小组领导下,601所和132厂在成都地区进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研制。与此同时,同意将成都原空军13航校校址调拨给六院,作为601所使用地。
1970年3月3日,空军司令部同意六院601研究所从沈阳分流500人左右到成都建立分所,开展歼9飞机研制工作。5月3日,601所组成的歼9型号大队第一批300多人由沈阳到达成都原13航校大院,揭开了611研究所的历史。此后,歼9研制团队由沈阳601所和南昌320厂全部转至成都。
1970年12月18日,上级批准六院在601研究所分所基础上组建成立第二歼击机设计研究所,代号第611研究所。首任所长兼总设计师王南寿、党委书记李清晨,技术副所长何培明、吴逢光。
时间一转到了1976 年,611所进一步调整了歼9 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II 方案,其特点是:机身长 18 米,两侧进气,鸭式布局,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发动机为一台 910 涡扇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 12400 千克。搭载205 雷达,探测距离 60-70 千米,跟踪距离 45-52 千米。挂载2枚 PL-4 拦射导弹,最大有效射程 8 千米,导引头截获距离 18 千米。
1978 年,由于611所承担的歼7 大改(歼7III)项目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 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 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 的研制工作全部终止,工程下马。
回顾歼9的研发历程,当年的我们面对北方大国的逆火轰炸机,内心是非常恐惧的,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瞎指挥、浮夸风较为盛行,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性能,而基础的发动机却搞不定,因此,歼9的下马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611所十年研制工作不仅没有白费,而且卓有成效,一是慢慢吃透歼7的设计原理,为后来的大改奠定了基础;二是锻炼了自己的科研队伍,从东北到西南,从601的分所逐步造就出一支有技术造诣、有攻关经验的技术队伍,后发先至反超601所,成功争得了三代机、四代机项目。这些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奋斗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