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几场雨过后,北京的气温不再像之前那么炎热。然而,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蚊子好像比盛夏时更凶猛了。
“秋天蚊子更凶猛”并不是大家的错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生物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刘鹏程曾在接受健康时报的采访时介绍,最适合生存蚊子的温度为25—30摄氏度。盛夏时温度太高,初秋的温度正好合适,蚊子叮咬人的概率会增加。另外,出于为过冬储能的需要,秋天的蚊子吸血也会更多。
除了蚊子之外,蜱虫在夏末初秋也比较活跃。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防蚊虫的工作。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蚊虫?
1、远离易滋生蚊虫的环境
蚊虫多喜爱阴凉潮湿的环境。树林、草地、水边、树洞地洞、下水道、下雨天的阴沟等地点易滋生蚊虫,尽量避免长时间逗留。
另外,家中不见光的角落、水槽等位置也易滋生蚊虫,需定期清理,尤其注意避免积水。
2、白天需格外警惕
由于温度影响,秋天的蚊子在白天活跃,平时注意关好门窗、纱窗。
3、穿浅色长衣长裤
穿长衣长裤可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蚊虫叮咬的可能。前往树林、草地、水边等蚊虫活跃地点时可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
浅色衣服不易吸引蚊子;并且,穿浅色衣服便于查找有无蚊子、蜱虫等附着。
4、户外活动时提前防护
户外活动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如需长时间在草地、林地、水边等地活动,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以防蜱虫叮咬。
5、进入室内时检查有无蚊虫附着
蚊子、蜱虫等可附着在衣服、背包和宠物身上进入室内,入室前需仔细检查。
蜱虫还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警惕瘙痒之外的症状
蚊子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病毒,被咬之后如果出现红痒之外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如嗜睡可能是感染了乙脑病毒。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症状要在两天后甚至两周才出现。
蜱叮咬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若蜱叮咬后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