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健康养生 > 健康

吃得多动得少,肠癌“气势汹汹”盯上年轻人

更新于 2025-11-04   | 浏览次数 811
11月2日,记者从在长沙举办的第二届“湘雅·长沙国际消化代谢病论坛”上获悉: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190万,死亡90.4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排全球癌症第三、第二。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55万,40岁以下患者比例十年间增长15%,30岁以下患者比例上升。专家提醒,消化道疾病多因“病从口入”。
40岁以下肠癌患者,近两年比五年前多40%
“以为是痔疮,拖到便血止不住才去医院,没想到已经是肠癌晚期。”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27岁小李(患者均为化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长期吃外卖、熬夜的习惯,竟让癌症找上门。据相关统计,我国每90秒就有1人确诊为结直肠癌,这种曾被视为“老年病”的癌症,正“气势汹汹”盯上年轻人。
“以前科室接诊的肠癌患者多是60岁以上老人,现在40岁以下的患者越来越常见,近两年比五年前多了40%。”长沙市第一医院普外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徐大勇介绍,临床中最小的患者26岁,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他们患肠癌的“元凶”。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190万,死亡90.4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排全球癌症第三、第二。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55万。令人揪心的是,40岁以下患者比例十年间涨了15%,30岁以下患者占比正在上升。
“吃得多、动得少,肠道早晚出问题。”徐大勇表示,长期吃高热量食物、加工红肉(比如香肠、培根),加上久坐不动、熬夜,会让肠道“负担”越来越重。
了解肠癌信号,五类人40岁要开始筛查
42岁的罗先生便血半年,一直以为是痔疮,直到贫血、头晕、人瘦得很厉害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肠癌中晚期,通过精准手术治疗及放化疗,目前病情稳定。“要是早发现,就不用遭这么多罪了。”罗先生说。
“肠道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肠癌几乎没有症状,等疼了、瘦了往往已是中晚期。”徐大勇介绍,临床中,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不足20%,原因在于,不少人把肠癌信号当成“小毛病”。
如果平时出现这些现象,要及时就医:肠癌与痔疮的便血不同,是血液和大便混在一起,颜色暗红或鲜红;大便突然变成铅笔一样细;排便突然便秘、腹泻,或者一天跑几趟厕所,持续很久没有好转;经常腹痛、腹胀,摸起来还有硬块;不明原因消瘦,还总觉得没力气。
“不是所有人都容易得肠癌,但有五类人要特别注意,风险比普通人高。”徐大勇提醒,这些人40岁就要开始筛查。
高风险的五类人群包括:家里有人得肠癌,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确诊过,风险会高2至3倍;有遗传病,比如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类人容易长息肉,癌变风险高;饮食习惯差,顿顿离不开肉,很少吃蔬菜、粗粮,还爱吸烟、喝酒,体重超标的人;肠道经常受到感染,比如得了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长期炎症会增加癌变的可能;以前长息肉,做肠镜发现结直肠息肉,尤其是切除后还复发的人。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
如何判断结直肠癌?可做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是最基础、无创的筛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量血液,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性病变如息肉、癌症。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若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被称为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可直观察看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发现息肉、溃疡、肿块等病变,并能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判断是否癌变。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可当场切除,避免癌变风险。肠镜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目前可选择无痛肠镜(静脉麻醉),体验感更舒适。
徐大勇表示,就算不幸确诊为肠癌,也不用害怕,在当前数字化医疗的背景下,创新技术不断问世。比如机器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手术)的术式,是“微创中的微创”,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并发症相对少。结合机器人手术,能看得更清楚、操作更精准,中低位肠癌患者保肛率大幅提高,部分肿瘤位置离肛门5厘米左右的患者,不用做造瘘手术。
除了手术“硬件”升级,治疗理念也在进步。“加速康复(ERAS)”让患者恢复更快。术前不用插胃管、尿管,术后6小时就能下床走路,24小时就能吃饭,疼痛也轻很多。采用这种治疗理念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少40%,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花费也减少。
科学护理+定期随访,降低复发风险
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康复期的护理和随访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复发风险的控制。
首先要注意饮食康复,术后早期需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的原则,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康复期需保持“高纤维、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粗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避免辛辣刺激、油炸、腌制食品,戒烟戒酒;若术后存在肠粘连或消化不良,需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注意心理与运动康复、护理细节和定期随访。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家人和社会的心理支持。身体恢复后,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每周坚持运动3至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增强免疫力。若需要造瘘护理,术后需定期更换造瘘袋,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随访很重要,结直肠癌治疗后存在复发风险,需严格遵循随访计划,术后1至2年,每3至6个月复查1次;术后3至5年,每6个月复查1次;5年后,每年复查1次,终身随访。
(杨蔚然 于彬 卜红霞)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