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健康养生 > 旅游

范庄前,在这里遇见范仲淹和苏州旧时光

更新于 2019-12-09   | 浏览次数 900

每天早晨6点,收听姑苏好时光

察院场公交车站北有一条巷子,唐朝时叫做芝草营巷,后来改名范庄前,沿用至今。巷子两侧有店铺、民居、学校,中午路过这里,还能闻到居民做午饭的饭香,生活气息浓厚,很少有游客来到这里。

平时,巷子里人来人往,抬起头,能看到居民晒在外面的衣物。巷子里有所景范中学,不说家喻户晓,也得算是苏州人最耳熟能详的学校之一。

整个学校更像是蕴藏了书香的园林,自带一种其他学校难有的气质。校园东南角还有一口八角古井,长得不算精致,却是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当真是符合苏州人的理想,腹有诗书而深藏不露。

还是先说说这条巷子吧,全长348米,一眼就能望到尽头,脚下是刚修缮好的石板路,没什么奇特之处,却是范仲淹作出一番壮举的地方—在这里,他掏出积攒多年的俸禄,兴办了苏州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庄。

范庄前,意思就是“北宋重臣范仲淹故居范义庄的门前”。虽说苏州有很多关于范仲淹的祠堂、纪念馆,有以范文正公命名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甚至你到了苏州,一出苏州站(南广场),就能看到范仲淹的雕塑,显然他早已和这座古城融为一体。

从范仲淹父亲范墉去世,跟随改嫁的母亲去了山东,长大后开始自己的仕途,几经辗转,才回到苏州。“只求复姓,别无他寄”,回到苏州的范仲淹当时还是用了母亲改嫁时的名字“朱说”,好不容易才重回范氏宗族,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在这条巷子还叫做灵草营巷的时候,范仲淹就在这里创建了范氏义庄,想要帮助族中贫困的人家。于是,义宅、义学、义田等一系列项目都实施了起来,占地足足有1000多亩。

在族中,有钱的人家就把钱拿出来办义庄,族里人每天都可以在义庄领口粮、衣料,可以住在义庄,你想不到的是,义庄还可以提供婚姻费、丧葬费和科举费。

范氏义庄牌坊

所以说,范氏义庄规模大,涉及面广,自成体系,之后就产生了义庄制度。义庄内部安排有管理人员,对族人有监督、约束、处罚的措施。范氏义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义庄和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范氏义庄这种形式,在当时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义庄制度的先河,也应了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芝草营巷也改名为范庄前。

范庄前上的苏式生活

元至正六年,郡守吴秉彝改义庄内的祠堂为文正书院,清咸丰十年,义庄、书院大部被毁。同治五年,义庄再次重建,已经不能恢复它原来的样貌了。现在,范氏义庄仅存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就是原来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在范庄前32号。

近代以来,范氏义庄的旧址先后成为崇范学校、景范中学、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景范中学校址,现在就正在为景范中学所用。

路过校区,并没有遗憾再也见不到旧时的范氏义庄,而是觉得像是义庄向现代的延伸,范文正公的灵魂气魄,一直留在了这里。

景范中学

在范庄前5号还有个五路财神庙戏楼(《吴门表隐》卷十一载:“五路财神庙在芝草营桥,向在桥上,明初建,甚小,仅丈许”),现在去到藏在巷内的“财府”,就只能看到门口的一根顶上蹲着一只小石狮的石柱了。

小小的范庄前从出现开始就汇聚着大大的精神气,不论范氏义庄的存在与消失,它都一直在这里,留下范文正公走过的气息。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