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焦建 | 文 苏琦 | 编辑
今年夏天,香港地区迎来的台风及降水并不比往年明显增多。但“迎接台风”、“风球”等气象词汇,却时常在各类交流场景中出现。
“外围在刮大风。香港近两个月大家都知道,社会事件令社会很绷紧,亦有不同行业受到冲击。看到这些数字,就好像经济上挂起‘三号风球’。目前大家可能未觉得风球强劲,但台风正对准我们吹来。”在8月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称“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如此形容当前香港经济局势。
按照当地生活惯例,天文台会在台风来临前强风阶段挂起“三号风球”,来临时则挂起“八号风球”,这意味着大家不用上学或返工,享受“台风假”。
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香港经济形势目前并未恶化至八号风球级别,但观察一般用来衡量其经济表现的四个主要指标——出口贸易、零售、物流和旅游或酒店情况——可见其接连出现“全线飘红”警戒现象,市道明显减弱,各行各业的压力百上加斤,处于经济“技术性衰退”边缘。亦如陈茂波所言,“过去数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是很多代(香港人)努力的成果”“(情况)去到什么程度绝对不敢看轻……变坏的机会非常高。”
对于曾多次经历经济风浪的香港700多万居民而言,经济基本面短期快速恶化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进而可能会打破“高就业、高消费、高房价”的景气循环局面,这些或仍并非最令人担心之处。作为国际金融商业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热门旅游目的地,香港用近百年时间逐一擦亮了多块“金字招牌”。香港人时常信心满满地对外提起的一句“这里是香港”,也意指国际规范、效率保证、法治良好且治安稳定等一系列的优良“质素”(香港惯用语)保证。
但随着社会秩序迟迟无法恢复相对平稳,一些原本兴冲冲的内地游客无奈临时更换了人生第一次出境游的目的地、一些原本在港举行的会议被取消或改在深圳举行、一些原本在香港商定的生意被推迟……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才、投资者开始对香港的社会环境、营商环境产生担忧。
“这么大的事情在香港发生、持续这么长时间,对我们这个市场、对我们大家所有的港人、对我们的经济的影响都是非常长远的;因此我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好自为之。”8月14日,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香港出席港交所中期业绩发布会时提醒称。
与之前的“非典”和“金融海啸”时期相比,下行可能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语),意味着香港经济复原或将会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为稳定市民生活,特区政府已临时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稳住信心、保就业、利消费、支持经济”的措施筑起经济“防波堤”,更多的全局性措施亦有望于10月时出台。振兴香港经济,止乱制暴是前提。为此,尽快找到途径令各方放下分歧、齐心合力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则是每一个爱香港的人的共同希冀。
外向型经济之窘
作为外向型经济体,香港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故而一年多以来,各方对经济或将出现恶化,均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准备。而要细究香港经济将在哪些方面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则与其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左右完成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有关:
从1841年到1951年间,香港曾一直作为单纯的贸易转口港;1952年到1969年,其工业化经济迅速崛起;而从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结构逐渐从工业制造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借助此前数十年的工业化积累以及受外部环境变化(西方主要国家市场萎缩、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竞争日趋激烈)影响,香港不得不走上了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
作为这一阶段最主要标志的,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地产和旅游业也开始成为其支柱产业。而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给香港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以地理位置相近、产业互补且文化相熟的珠三角地区为例,香港逐渐与其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香港贸易也逐渐变为以来自内地的货物转口贸易为主。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成套的航运和金融服务等因素,则帮助香港成为了国际性的航运枢纽。
从1987年到2004年,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其1773亿美元的GDP总额,占了内地GDP总额的18.6%;而由其处理的对外贸易,则占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作为支柱产业,目前贸易和物流产值占香港整体GDP比重仍超过五分之一。
但在多重复杂原因制约下,香港经济的“第三次升级”至今尚未完成,其一直存在产业结构偏狭、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渐失、经济结构高度轻型化及离心化、发展无长远规划等问题。加之内地航运业快速兴起(尤其是珠三角多个港口间竞争日趋激烈)带来了货物分流,近十余年来,香港经济增长持续呈现落后态势:
2018年香港3630亿美元的GDP总额,仅占内地同期总额的2.7%左右;同年,仅一河之隔的深圳GDP总额超越香港;今年,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广州,也有望超越香港。
香港各界对此讨论纷纷,各类提振措施也层出不穷。但模式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仅如此,“香港已是发达经济体了,老用发展中经济体的眼光看待其现状,似乎也不太对”。近年来一直关注港深经济发展的一位内地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称,“香港还有金融及服务业等相当不错的基础,自2008年来未出现过技术性经济衰退,一直保持近乎‘全民就业’,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增速也并不低。要看到香港经济不错的一面。”
然而,自2018年一季度至今年二季度,香港GDP每季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6%、3.6%、2.8%、1.2%、0.6%和0.5%,今年明显放缓,相对的稳定态势逐渐被打破。“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正式出台,香港产业界有没有好办法抓牢机遇先不说,兴趣是有的。”上述研究人士称,“另一方面,环球经济增长缓慢,中美在贸易领域的摩擦不断扩展到其他领域,灰犀牛已近在咫尺,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肯定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肯定要进行调整。”
2018年,香港部分企业还认为可以“等一等、看一看”。但2019年初开始,调整节奏则明显加快。所循模式可大致分为几类:受制于成本上升等原因无法调和的径直关门结业;玩具、服装等低端制造业逐渐将工厂搬迁至东南亚地区;亦有体量较大的企业在谋求自创品牌之外,开始采用地区化思维运营,比如将后端生产线放到越南,将东莞等有较强产业基础的珠三角城市变为地区总部,以其高效且完善的产业链基础进行技术研发及高端零部件生产等,组合起来“旨在让甘蔗两头甜”。
尴尬之处在于,这些调整效果缓释,关税影响则是立竿见影。以电子产品为例:2018年,中国内地经香港的电子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货值比例达68.3%。按照香港贸发局一位研究人士的说法:经香港出口到中国内地的电子产品多是半成品,经加工后再出口。终端市场需求减少,经香港中转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都会受到影响;假如生产链被转移出去,则订单也往往不再需经香港转口。这些都会对香港贸易及连带服务业的需求产生长期及综合性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香港整体货物出口继今年一季度同比下跌3.7%后,二季度跌幅进一步扩大至5.6%,6月跌幅尤为明显(截至6月,香港出口连续第八个月下降);再看集装箱吞吐量:2019年上半年,香港仅处理906万个标准箱(TEU),同比下降8.1%。其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被越南超越,由第八位跌至第九位。同期,深圳和广州以1241万个TEU和1094万个TEU分位列第四和第五位;而在空运货物方面(除航空邮件),今年上半年处理量按年亦显著下跌6.8%,这是自2012年以来香港首次录得此数据同比下跌。
“现今情况为‘全面货物贸易开战’,已令本港经济濒衰退边缘。将对香港GDP带来最多0.5%影响,比预期的0.1%至0.2%影响高。”8月27日,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预警称。
“丁财两不旺”背后
拥有尖沙咀海港城及铜锣湾时代广场的九仓置业近日公布中期业绩,其核心盈利只升3%,生意下滑趋势明显。图/新华
2018年下半年,伴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正式运营通车,香港旅游业期盼已久的旅客增加如期而至。当年10月至12月,访港旅客同比增长16.6%;今年上半年,旅客数量增幅13.9%,其中近八成旅客来自内地。
尴尬之处在于,人流有增长,但并未给零售行业带来太多利好。今年2月-6月,香港整体零售数据连续录得五个月下跌,上半年同比跌幅约为2.6%,“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在6月的跌幅则扩大至17%。相应地,零售商铺买卖也出现减少。据中原(工商铺)综合市场资讯统计:工商铺买卖在5月开始连跌三个月,7月只有约325宗成交,较6月的434宗,大减25.1%。
拥有尖沙咀海港城及铜锣湾时代广场的九仓置业近日公布中期业绩,其核心盈利只升3%,生意下滑趋势明显。九仓置业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天海对此坦言:香港零售环境正面对“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外围及本地同时出现各种因素,无法预言“风浪会有几大”,惟有“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工作”。
“今年香港地运实在欠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来街头的日常客流少了一半以上,要不哪有空跟你聊天。”8月13日下午,香港旺角西洋菜街上某大型连锁电器商铺的一位叶姓销售人员对《财经》记者称,“铺租高,以往为了跟没有街角店面的‘二楼商铺’竞争,销售时可多打点折扣,现在因顾客越来越少也不行了。日子越来越难过。”
“除香港人收紧荷包外,不景气原因还有很多,短期因素是内地游客往来香港更加方便,没必要一次购买太多东西;另一方面,珠宝、钟表和高档相机等曾是热门产品,但随着内地经济增长放缓带来消费理性趋势、减税政策及打击代购,依赖性正在变成香港零售的脆弱性。比如索尼、佳能一些产品的定价策略及港币汇率提升,现在是内地买常会比香港便宜且保修方便,谁还会担惊受怕特地到香港买?”上述销售人员称。
从7月起,“旺丁不旺财”正进一步变成“丁财两不旺”,而8月首周访港旅客人数更同比下跌超过三成。截至8月15日,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向香港发出不同程度旅游提示。来港旅游的人数势将进一步减少。
如此一来,一系列长短期连锁反应也正渐渐浮现:金紫荆广场、佐敦庙街、星光大道、海洋公园……香港著名景点皆在暑期旺季出现了人流明显减少的现象。香港导游业实行零底薪制,靠佣金“出粮”(发工资),市况好时月薪可超数万元,很多人借此储备全年开支。当下旅行社及导游虽有心采取营销活动,但为保证旅客安全,又害怕在景点遇到示威活动,被人举报事小,被停牌则更加麻烦,处于“左右为难”境地。
与之相关的是酒店入住率大幅下滑。《财经》记者近日查询的多个订房网站价格显示:不少位于热点地区的酒店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价。例如西环某酒店,2018年时600呎左右的套房价格可能会超过4000元(港币,下同),现在则不足600元。“只要还愿意到香港,原本令人头疼的酒店价格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四星级酒店只有两三百块钱,比钟点房还合适,所以我准备近期把几个高价酒店都试住几次。”有旅客在某订房网站上留言称。为求应对,香港酒店及餐饮从业员协会近日也发声明称, “早前市道畅旺时业界人手不足,员工亦与公司胼手胝足,雇主不要因营业环境变差,便对员工开刀。”
与之皆密切相关的餐饮业自然也未能幸免:8月初时,香港饮食业相关协会曾向多名从业者进行调查。有99%受访者认为公司生意已受影响,有51%受访者的公司会以减少人手应对。“饮食业失业率高于本港整体失业率,可见饮食业已敲响进入寒冬的警号。”
为求生计,各行业不约而同呼吁业主“减租减息”。“在目前的困境下,业主宜与零售商共度时艰,慎重考虑个别商户在租金及租期上的要求,助行业平稳度过困难,保护香港经济。”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提到。该协会近日亦在香港一些报刊上刊登半版幅面大小的广告称,“致全港商铺业主:恳请与零售、餐饮界共度时艰,向租户减租五成,为期六个月。无言感激!”
“非典时确实有一些大业主主动提出过12个月租约中宽免一个月租金。现在有些商场已有零星动作,比如向付8月份租金的商户安排一次性20%的租金减免。”前述销售人员回忆称。
中长期来看,综合《财经》记者近日采访的多位香港旅业人士意见,其共同关心的话题主要是:其一,净值更高的会议及商务旅客数字会否大幅度下滑;其二,旅行团数量下降会带来“翻头客”数量大减,而这将意味着“未来几年间,香港旅游业的日子可能都不会太好过”。
金融局势尚稳
从过往经验看,如果投资者要从亚洲撤走资金,香港是其中一个套现、调走资金方便、很有效率的市场。因此香港证监会和金管局一直对此表态将严加监管。图/新华
据特区政府最新统计:旅游业在2017年占本港GDP的4.5%;零售业则大致相当于该年香港GDP额的5%。相较之下,金融服务业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则贡献了香港约31.1%的GDP。
在过去半年多时间内,除股市波动性较强外,香港金融行业各领域的数据仍显相对稳定:就资金总量而言,在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全球各大央行大举“放水”之时,流入香港的资金总值约1万亿元。目前香港并未明显出现“走资”(资本流出)迹象。
“2018年开始见到有资金流走,至今流出额仅占流入总额约15%,6月、7月也未见资金大规模流走,所以不担心银行体系结余由约1700亿元跌至约557亿元,反而乐见有关情况,因利息才可正常化。”陈茂波称。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认可机构内(银行等)的港元存款环比上升0.5%,外币存款总额减少0.4%,其中人民币存款减少3.2%,整体变化幅度不大;6月的港元货币供应量M2和M3均环比上升0.5%,同比上升3.5%。
“7月本港有很多社会事件,但香港金融市场,包括联系汇率、港汇、股市,未有明显受到影响,反映金融市场正常及畅顺运作。根据6月存款数据,本港港元或美元存款水平保持稳定,未有明显迹象显示有资金流出港元或银行体系。”将于10月1日任期届满后退休的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社会稳定是很重要的条件,希望社会分歧尽早处理及解决,亦希望用和平理性方法解决分歧,让香港社会早日恢复正常。”
“由于担忧社会问题持续发酵将增添资金外流压力……市场参与者持续囤积资金,导致长端流动性显著趋紧,继而推升短端利率。稳定的银行业总结余,意味着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资金外流。另外,港股和人民币携手反弹,这也进一步减轻资金外流风险。”新加坡某银行驻港分行的经济师在近日报告中分析称。亦有相关消息显示,新加坡方面近日曾提出:不要在近期针对香港设计营销方案、兜售服务及吸引客户到新加坡。
未雨绸缪。陈茂波认为,香港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其一,香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覆盖率近160%,资本充足率亦高达20%(高于国际标准的8%),均远高于国际监管要求,即使本港银行资金紧张,银行业持有近1万亿元的外汇基金票据。该类资产流动性高,若银行有任何流动性需求,可随时向金管局兑现;其二,金管局有4万亿元外汇储备支持金融和货币稳定,因此当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香港有经验、实力及信心去处理。
“现时本港金融市场不论银行体系、资金流向或股份交易,均未出现异常。”陈茂波表示, “但长期社会不安的影响不可忽视,政府会密切监察银行流动性、股市走势及沽空三大指标,评估金融体系的安全。”
除银行外,香港的金融业还分为保险、证券业务等。部分受此前内地不少房企来港发债积极性较强影响,上半年香港债市活跃;股市方面:一级市场融资规模仍相对可观,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共有84家企业IPO,集资额同比增长39%至718亿港元,新股数量和集资额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三。
二级市场确实表现出了较强的波动性:踏入8月,港股短短数日已大跌约2000点。交通、地产、零售,等等,跟本地有关上市公司股价纷纷“插水”;今年5月时,恒生指数曾重站30000点的高位,8月15日跌至24899点,波幅约20%;亦有券商报告:过去十几周里,香港股票资金持续净流出,转向避险产品。
就整体来看,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大都是外国基金,港股与外围环境关系密切,受外围的影响直接且巨大。而香港对资金进出完全没有管制,股票市场流动性高。从过往经验看,如果投资者要从亚洲撤走资金,香港是其中一个套现、调走资金方便、很有效率的市场。因此,香港证监会和金管局一直对此表态将严加监管。
行政会议成员、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近日则提醒称:中美贸易战演变成货币金融战的机会升温。至于金融战开打的战场,则“自由、有流动性、富中国概念的金融市场”可能成为理想战场。虽未提名,但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此言所指为香港。
“社会事件造成的影响日益深入,幸好现在(香港)金融业还算稳定,如果事态继续失控导致金融市场有空子可钻的话,香港的经济局势还可能会进一步糟糕。”香港金融业分析人士、“港深观察”公众号主笔博取对《财经》记者指出。按其分析:中美之间可能出现(部分已有苗头)的金融摩擦包括阻止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或退市、将A股踢出MSCI、不准使用SWIFT和其他美元支付系统等。
“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作为资金桥头堡的香港肯定难以幸免;也有一些会让香港资本市场有新的机会,整体来看是‘有危有机’。香港无法操控全局,能做的只有保持兼具国际视野和对内地的认知、积极发挥己身所长,才有可能继续保持香港的金融地位。”
“派糖”应对“技术性衰退”
创意设计/黎立
受前述一系列因素影响,在以往共同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贸易、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中,仅有消费在2019年上半年维持了增长态势。
7月底,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香港二季度GDP预估数字显示:经济增长同比数字仅为0.6%,为十年来最差表现。经季节性调整后,该季香港实际经济增长为负0.3%。
分析背后原因:反映投资开支的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已连续三季度下跌,二季度同比跌12.1%(一季度下跌7%);货物出口及进口总额分别同比下跌5.4%及7%(一季度分别为3.7%及4.2%);本地私人消费开支同比增1.2%(一季度0.4%);政府消费开支增4%(一季度4.5%)。
外部需求进一步减弱、内部需求维持疲软共同导致了“市场普遍预料本港全年GDP增长约1%至2%”,但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此时仍表示,“维持全年增长预测介乎2%至3%。”
这种相对乐观的态度未能保持很久。8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半年经济报告》及相关修订数字。进行中期复检后,香港二季度GDP修订及详细统计数字变为:GDP同比增长修订为0.5%,较一季度0.6%放缓;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录得0.4%负增长。上半年合计GDP仅升0.5%;此外,二季度香港私人消费按年增长1.1%,升幅较首季的0.4%扩大,经季节性调整后,二季度按季下跌0.3%;政府消费开支同比增4.2%,整体投资开支按年跌11.6%(部分因为大型基建已落成)。
原本已不佳的数字还要进行多处下调,今年上半年香港经济出现自2009年以来最弱的局面并不令各方感到奇怪。而“三季度GDP很大机会再录负增长,将连续两季度下跌,意味经济势陷入技术性衰退,将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首次”。特区政府经济顾问欧锡熊称,上半年本港经济受挫,主要受外围因素影响……社会事件将加重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尤其是零售、旅游及饮食等行业。
所谓“技术性衰退”,指GDP至少连续两季出现负增长,大致影响为引发通缩、投资活动减少及失业率上升。《财经》记者查询过去20多年的历史资料显示:此期间香港曾三次受外部因素导致此类衰退,先后分别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2001年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期间及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
而在被各方频频提及的2003年SARS期间,香港只在二季度时曾短暂出现经济同比负增长,之后很快出现反弹。当年全球经济走势强劲,加之内地推出一系列利港政策,香港全年经济增长仍超3%。
受此影响,多家金融机构亦相继调低预测至不足1%。“内需走弱,以及内地加工贸易需求减弱,可能会对未来几个季度的香港经济造成损失。围绕美中贸易协议的不确定性,也可能继续打压企业信心和投资。”某银行经济师称,当下仍“并非香港经济最差的时候”。
7月25日,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公布的今年三季度“渣打中小企指数”调查也显示:综合营商指数较上季度下跌7.0至39.0,属三年以来低位,中小企信心进一步动摇。随后,来自各个渠道陆陆续续的信息释放,亦开始让香港各界有所预期:特区政府正在研究适时推出措施以发挥逆周期效果。
8月15日,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全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预测被调低至0%至1%;与此同时,一系列与香港中小企业及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撑企业、保就业、纾民困”措施也将从今年10月起开始实施,涉及191亿元。
“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显著,近月情况更为严峻,并预料今年余下时间形势仍然严峻。”陈茂波称,“坦白说,2月时没想过会发生最近的事。”“政府见到外面环境转差,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不希望情况去到最差的时候才面对,希望最困难的局面并不会出现,或者真来到时市民的压力不要太大。”
此次“派糖”具体包括豁免27项政府收费、为中小企提供九成信贷担保、减税、公屋免租一个月、综援和生果金“出双粮”等共计七个范畴。
就香港居民而言,包括宽免薪俸税、个人入息课税及利得税,向幼稚园、小学、中学学生提供2500元津贴,额外发放综援、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及伤残津贴,一次性2000元电费补贴,向较低收入的公屋住户代缴一个月租金,及向N无人士发放一次性生活津贴等。在经调高上限后,完全尽享上限2万元的退税款额而毋须交税的香港人亦增加了不少,即所谓“快些把钱放进市民口袋中”。
就企业而言:特区政府将进一步优化相关专项基金,同时按证保险公司会在“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开设新的信贷担保产品,协助有意创业的人士获得资金等。“针对中小企措施方面不少均由中小企提出,构思上亦有一定承接性。部分措施于去年年中……时已出台,如帮助中小企融资担保等;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措施,助受影响接不到订单的中小企适应市场转变。”邱腾华分析。
“特区政府在香港经济形势呈现‘全面性走弱’时出招,希望稳住社会信心,降低经济衰退的预期。在今年2月财政预算案中就预留出来的‘反周期’弹药,可以说派上用场了。”博取分析称,“从节奏来看,此次政策出台非常灵活,并未像以前一样非要等时间节点。”
上述一系列政策的支出或减免金额,已超出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中估计的2019/2020年度的168亿元盈余,这意味着香港将有可能录得23亿元的财政赤字。“由于纾困措施分阶段落实,开支不会全数在本财政年度反映出来;即使出现轻微赤字,香港财政储备仍然稳健,政府在艰难时刻更应帮助市民渡过难关。”特区政府发言人在解释相关政策时称。
“措施预料对经济提振作用约0.3个百分点。对于受到内忧外患困扰的香港经济而言,这一系列本地财政刺激和全球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有助稍微减轻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防范全年经济收缩风险。”华侨银行经济师谢栋铭及华侨永亨银行经济师李若凡在近期的报告中分析。
期待10月施政报告良策
特区政府在表态时,也为“继续出招”留下了活扣,比如“在尽快落实191亿措施之外,还提出了不断动态评估经济情况,有需要时会再推出纾困措施,不限于《施政报告》或财政预算案”。
目前来看,可能出情况的领域,是各方均在高度关注的香港就业市场:
消费之所以能作为上半年香港唯一保持增长的“马车”,主要与股市和楼市相对景气及低失业率有关,尤其是后者。“香港人以灵活闻名,在以往的衰退周期中,经济未必能很快反弹,但狮子山下香港人人有工开,有饭吃,有钱花,有楼供,大家开心,苦日子才好捱。”香港居民刘先生对《财经》记者称。
8月19日,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2019年4月至6月的2.8%,上升至2019年5月至7月的2.9%。除了高于市场预期的2.8%外,这也是自2017年5月至7月以来,香港失业率再次回升,其中又以餐饮零售相关行业的失业率增幅较明显。不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人数增加4200人,至11.85万。
“失业率微升0.1个百分点仍属低水平……由于消费市道持续偏软,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较上一时段为高。此外,在贸易往来减少下,进出口贸易业面对的压力增加,失业率自年初起大致上升。”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对此表示,“由于经济在未来数月料继续疲弱,本地劳工市场将无可避免面对更大压力。”
亦有观点认为目前香港劳动力已经见顶,就算失业率之后有回升,幅度也不会太大。但数字的增加,依然令不少人开始警惕。事实上,数月前起,已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便开始担心。据香港城市大学研究:今年二季度,香港消费者信心已同比下降10.5%,处于五年来最低水平。
“没有减薪,失业率也不高,消费信心已经下滑。真正出现减薪和裁员时,市民消费力下降多少可想而知。最终形成循环,消费失去动力,经济‘三驾马车’同时失速。”博取预警称,“香港中小企占本地企业超过98%,雇用人数占香港就业人数45%,是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但因其增加值不高却要承担高额铺租,必须有大量流水才可能盈利,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尤为脆弱。”
如有大量中小企业撑不住结业,会让香港现在的基本全民就业局面被打破。部分源于此,前述191亿元纾困措施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与中小企业有关。
“今天本港又到了需要社会共度时艰的重要关头,中小企的主要开支是薪金和租金,大业主如果能够体谅中小企的难处,可以减轻中小企的减薪裁员压力,社会亦不宜响应……进一步打击民生经济的活动……要有力刺激经济复苏,还须待10月《施政报告》提出良策。”有香港报刊近日指出。
8月初时,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公开表示:其将在10月中出台的《施政报告》提出多项“大胆措施” 帮助香港经济恢复起来,增加香港经济的动力;施政报告亦会有比较大胆的措施,增强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广香港的传统优势、法治精神,及其他有潜力的方面;在民生方面,政府会检视这次事件反映出的一些香港深层次的问题,处理房屋、医疗、教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议题。
7月29日,国务院港澳办新闻发言人杨光在介绍对香港当前局势的立场和看法时也曾表示:“发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正道。香港虽然积攒下一些不错的家底,具有一些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但也经不起折腾……特区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想方设法,采取更有效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特别是帮助年轻人解决在住房和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中央政府愿意与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即将推出的这一系列政策到底有多么“大胆”、包含多少“含金量”,能否解开政经纠葛令社会尽快恢复平稳实现“有工开、有楼供”……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正在期待答案揭晓。
(本文首刊于2019年9月2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