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时尚生活娱乐 > 时尚

市集遍地,如何出彩?

更新于 2025-11-04   | 浏览次数 817

郎园Station举办的北京烤肉节。记者 程功摄

巨大的多巴胺配色招牌是吸引消费者的秘诀。通讯员 王嘉樾摄

实地探访

商户齐聚,游人扎堆

京城掀起主题市集热

香山秋日市集、CBD谷子市集、“双手做工”生活集……金秋周末,京城大型创意市集轮番登场。跟传统大集不同,创意市集往往开在商圈、公园或广场上,聚焦某个主题,成为市民消费新空间和游客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前不久,朝阳公园南门的礼花广场上,咖啡疗愈派对开张了,现场来了150余家独立咖啡及餐饮品牌,游客顶着寒风逛得不亦乐乎。“今天霜降,喝一杯西瓜奶糖特调,特有幸福感。”一位游客捧着咖啡听主理人孙落地介绍——所有咖啡豆都是店里自烘的,配有西瓜、水蜜桃等多种发酵风味。

这里还有很多可爱又奇怪的美食,比如可以吃的曲奇咖啡杯、冬季限定黄油巴斯克拿铁、和牛三明治等,都卖得不错。

市集为什么火爆?“这跟城市治理思路转变和政策支持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认为,更根本的原因是,市集这一业态能够从空间营造、文化营造等不同维度,搭建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系统。

从前,三五好友相聚往往选择去商场,随着“盒子”商业的吸引力下降,市集成了他们相聚的新空间。一位面包房主理人告诉记者,今年他先后参加了煎饼节、碳水节和面包节,几乎每次都能碰到三四十位熟面孔。

一个好市集能帮摊主打响品牌。灼木熏房开在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今年5月首次在市集上出摊。“那是个面向外国人的市集。我们卖得一般,还挺羡慕旁边排长队的商户。”老板王焦告诉记者,没想到的是,市集结束后,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实体店迎来了客流增长,“那几个月,外籍顾客明显多了”。

在国外,荷兰Markthal市场被誉为“最美菜市场”,集合了文艺空间、生活市集、展览空间、创意工作室等,年均吸引参观游客450万到700万人次。如今京城兴起“市集热”,商户们期待,可以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标杆市集品牌。

深度观察

好市集该是什么样

各种新颖市集遍地开花的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等困境。记者近日走访了精酿啤酒节、烤肉节、奥园国际碳水嘉年华、北京乡村烘焙节等,看看一个好的市集该是什么样子。

年轻人带着宠物打卡市集。记者 程功摄

探索1

商品:研制爆品避免撞款

傍晚,奥园国际碳水嘉年华人流如织。湖南饭店的摊位上,戴着厨师帽的大师傅操着湖南话,正忙不迭地烫粉,食客们围拢过来,接过小碗就埋头嗦粉。

“驻京办的美食太地道了。”一位顾客告诉记者,她刚刚还吃了四川饭店的小酥肉,椒麻味十足。

记者发现,碳水嘉年华的上百家摊位冷热不均。驻京办、星级酒店的摊位最受欢迎,飞饼摊位前排起长队,很多人想现场看印度小哥的表演。煎豆腐、烤肉串和章鱼小丸子等,买账的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

同一家市集里,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摊位,也有千篇一律的美食小吃。市集和市集之间也是如此,如果缺乏鲜明主题和调性,很容易遭遇同质化的困境。

其中,手作市集就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很多摊位都做了国潮风装饰,卖的大多是珍珠饰品、国风发簪、水晶手串,根本搞不清是主理人手作还是从义乌拿的货。市民杨盈告诉记者,她有一回看到市集上在卖宋锦发卡,绒布盒里的发卡散发着温润光泽,她看中了一枚绿色的,几番讲价后花68元买下,还连夸摊主手巧。可紧接着就发现,卖宋锦发卡的还有两家,相似款式只要30元。

要避免同质化,一方面,主办方招商时就要注意商户不能太过同质化,另一方面,商户也要努力打造爆品。这几年,二八酱汉堡、酸汤肥牛味恰巴塔都成了市集的火爆单品,看似不相干的混搭似乎有魔力,会迅速出圈。

面包节上,烤肉店老板王焦曾经和朋友做过联名的尝试。他家的牛胸肉夹在朋友做的香葱酸面包里,一天居然卖了上百个。有了那次的成功经验,他特意为今年的北京烤肉节开发了限定单品——老北京猪肉卷。

“我们店里有几个经典的烤肉品类,包括牛胸肉、猪肋排、手撕猪肉等,拆散的肉放在拼盘里,吃起来不带劲。”王焦说,他特意把烤肉开发成小的主食品类。就拿老北京猪肉卷来说,浓郁酱汁碰撞肉香,卖得很不错。

探索2

摊位:“主理人”打造个人魅力

一个摊位想要赚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季节和天气;地利,是市集的位置;人和,则是摊主有没有魅力,会不会带氛围。

23岁的小雨大学刚毕业,几乎每个周末,她都要跟朋友约着一起逛市集。“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可是买不到氛围感和烟火气。我们逛市集不光是买买买,更想一起度过一段美好时光。”小雨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是珠市口附近的一处手账市集,还跟很多摊主成了“同好”,跟着他们学排版、拼贴。

摊主是“主理人”,而不是销售员。从这个角度上来讲,E人(性格偏外向)比I人(性格偏内敛)更适合当摊主。

今年5月,王焦头一次进入市集,该怎么做广告牌、租用什么设备,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夏末秋初,他又接受了北京烤肉节的邀约,一回生二回熟,这次就松弛多了,他第一时间发了个朋友圈:“来郎园一起吃肉吧!”

他在摊位上特意开辟了一小块地方,贴着精致可爱的烤肉冰箱贴。记者采访时碰到一对情侣,他们驻足端详冰箱贴,当得知这是买烤肉的赠品时,两人有些失落——他们已经吃饱了,不想再消费了。“如果特别喜欢,可以挑一枚,我送您。”王焦说。

大方的赠予让男孩很惊喜,还加了微信说下次去店里吃烤肉。热情、爱聊天,但又不失分寸的老板,一次市集就能新加上百个好友。

摊位的布置也很重要。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凡是招牌特别小的,往往都是新手,“字要大,多巴胺配色,让人一眼看到,就成功了三成”。

探索3

主办方:修炼专业共创能力

很多人认为摊主会赚得盆满钵满,其实大多摊主都有赔钱的经历。依附于商业体、景区的市集,经常沦为暖场子的工具。去年,南四环附近的一家商场开业,要在中庭开市集。老板梅放进场后才发现,场地搭建和宣发都太粗糙了,“很明显,市集只是陪衬,主要目的是给新商场暖场。”他白白浪费了两天时间,几千元摊位费也都赔了进去。

近几年,各种市集层出不穷,几个人攒一个局,就凑摊子开张,在商户筛选、场景搭建、运营宣发等环节都不够专业。

梅放曾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管理,后来自己创业做肉类食材供应链。去年,他开始频繁进市集做生意,一来为消化库存,二来也可以了解终端消费者的口味。起初,他接受了一家夜市的邀请,但很快发现路子不对。“餐饮行业的门槛低,只需要员工有健康证,经营许可里有热食加工这一项,就能出摊。”他告诉记者,那次的市集定位不准确,草台班子和精致餐饮混在一起,有人连冰箱都不带,食材一放就是大半天,“客单价普遍低,像我这种成本高的西餐品类很难卖。”几次碰壁后,他渐渐摸出门道,哪个主办方靠谱、哪个纯圈钱,他心里也有了数。

郎园Station的咖啡节、烤肉节、图书市集都很有名气。“我们不做简单的场地租赁,而是希望跟运营方、摊主做共创。”郎园的品牌负责人曹曦告诉记者,多次尝试后发现,垂类市集更受青睐,比如,鸡尾酒节、威士忌节肯定比泛泛的美酒节更吸引人;“一带一路”国际美食节在今年改为烤肉节,更易传播,类别也更精准。

探索4

调性:“在地”是市集的灵魂

市集自古是居民集中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场所,如今,创意市集成为城市商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不久,北京乡村烘焙市集在唐大庄村开幕。烘焙的概念源自西方,看似和北京乡村不搭界,但逛逛就会发现,这是个充满本地乡土气息,同时承载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有趣活动。

市集集结了20余家乡村烘焙主理人,他们有的开村咖、烘焙店,有的是农场主、民宿老板,都带来了自家制作的贝果、窑烤比萨、欧包。“面包25元一个,小麦是自己种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何教授研发的好品种,一点儿添加剂都没搁!”吆喝的是国科大博士农场负责人李福利。他热情地向顾客介绍,还邀请他们去农场采蔬果、品面包。

西方面点注入北京乡村特色,因此有了独特的魅力。曼宿花间咖啡馆开在密云山里,记者见到主理人张新时,她正裹着羊毛披肩烤比萨。头一次参加市集,她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带来的40个面团才半天就只剩3个了。

最受欢迎的是黑松露蘑菇比萨。起初,食材都是在农贸市场采购的,但张新更希望把当地特色融进去。“我们村有一大片松林,地上落了厚厚的松针,野蘑菇长得很好。”她请来农业专家作指导,学习分辨和烹饪野蘑菇。现在,比萨用的蘑菇是自己摘的,木柴也是当地的苹果木,很受欢迎。

市集的商品不再只是简单的陈列,而是文化、创意与生活方式的呈现。只有市集和当地的生态、文化形成良好互动,才能融入城市肌理,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记者 朱松梅)

【责任编辑:杨莹莹】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