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有序推进。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京会见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一行时指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将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双向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在近日表示,证监会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同各方,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机制、丰富发行方式,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试行新规。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外资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未来可以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机制,简化外资入市流程,深化产品开放,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等,吸引更多外资来华展业。
坚定开放
为外资吃下“定心丸”
近年来,监管部门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为外资吃下“定心丸”。
在机构开放层面,监管部门全面放开行业机构外资持股占比,提升外资机构来华展业便利度。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有20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获批。
其中,渣打证券已于去年12月份获得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展业。“监管部门在很多场合多次表示,中国将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双向开放。近期外资金融机构频繁落地中国布局业务,渣打亦长期看好在中国的发展。”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监管部门不断优化外资入市渠道。一方面,不断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以下统称“QFII”)制度,便利外资机构直接入市。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QFII数量到达806家,2023年新增81家。
汇丰中国证券服务部总监钟咏苓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QFII来源国家与地区已超过40个,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交易日历,丰富可投资产品等,助力外资高效便利投资A股。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月12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A股1.76万亿元。
钟咏苓表示,“沪深港通”让境外投资者在沿用国际市场交易习惯的原则下,方便快捷地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现已成为外资参与A股市场的主要投资渠道。随着互联互通项下更多便利措施和新业务的陆续推出,中国资本市场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动力。
多方面提升
跨境投融资便利度
对于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市场人士认为,可以从进一步优化外资入市流程、深化产品开放、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等方面推进。
钟咏苓表示,结合公司多年来服务一线市场的经验以及来自境外机构客户的反馈,可以从进一步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深化跨境产品对外开放两方面,来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度的提升。
在进一步推进优化流程方面,可以考虑适当放开QFII签署托管协议的要求,参考银行间直投模式下现行规定,推动QFII入市机制的进一步简化;进一步明确QFII参与商品期货的税收政策等措施,帮助外资更好参与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在有序推动跨境产品深化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可以考虑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提升外资参与配置中国债券资产的意愿;二是期货期权方面,QFII客户普遍表示希望通过其现有跨境托管行高效完成期货交易相关的保证金划转;三是北交所方面,建议考虑向境外数据服务商开放行情数据转发的权限,探索制订更加符合境外机构交易习惯、更好满足境外长期资本需求的整体数据解决方案,支持QFII等各类境外资金加大对北交所的参与力度,促进多层级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发展。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在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层面做了很多工作,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未来,在统筹开放和安全前提下,可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外资在华展业。如对香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可;与国内其他部委协调合作,为外资机构在国内考察调研提供便利等,营造“愿意来,留得住”的投资环境。
外资净流入
有望改善
对于2024年,外资普遍认为,鉴于企业盈利恢复、中国政策加码、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目标以及中美利差改善,外资净流入有望改善。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月14日,150家A股公司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其中106家业绩预喜,占比超过七成。另外,有13家公司发布2023年业绩快报,其中12家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王昕杰表示,随着周期的错位修复,中美利差反向扩张的局面会有所改善,使得汇率贬值的压力下降,中国资产的外部压力也将有所下降。而外资净流入的情况有望较2023年得到改善。
对于A股市场,王昕杰认为,2024年A股市场,一方面错位修复会慢慢发生,另一方面市场偏好还在较低位置。整体中国资产在2024年的表现将会有所回升,无论离岸还是在岸资产,均应该作为核心资产布局。权益市场细分方面,2024年的主基调是 “高质量资产+先均衡再成长+创新和产业变迁”。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