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下称:河套)很小,只有3.89平方公里;河套又很大,它是国家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大湾区唯一定位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孕育着深港科技合作大希望。
2023年的第一天,记者来到河套,这个充满生机的宝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河入海口两岸,是总面积约750公顷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和深圳红树林两大生态保护区基地,美不胜收。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一区两园”组成,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面积约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在深圳园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22年,深港双方协同联动合作紧密;深圳园区加快筹集科研空间,支撑科创资源快速集聚;深圳园区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制度创新已形成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一河两岸空间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介绍,河套如今已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的沃土:内地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室投入使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2万平方米空间迅速落实,深港联手招才引智、协同孵化快速推进;深圳园区现有6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共2.6万平方米,未来可容纳约1500名香港创新创业青年。
在空间提供方面,深圳园区“租、购、改、建”四策并用,10个专业化科创园区、60万平方米科研空间陆续投入使用,建成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和二期、河套国创中心等创新载体,率先承载香港及海外高端科研资源。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已开工建设,将新增30万平方米科创及配套空间,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预计到2035年,共计超300万平方米的科研、产业及配套服务空间将持续供给。
截至目前,实质推进和落地深圳园区的高端科研项目有140余个,“量子谷”“湾区芯谷”、能源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香港高校项目实现集群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其中,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五所香港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包括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研发的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建设了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等。
同时,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深圳基地落地运作;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即将揭牌成立。一大批科研成果快速产出,如沈向洋院士领衔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团队成立一年就发布了“封神榜大模型”等六大科研产品;西门子能源在河套设立除德国、美国之外,其全球第三个创新研发中心......
为支持河套深圳园区发展,不仅深圳市政府出台相关措施,福田区还相应出台基础研究“政策包”,与港方一同出台深港“联合政策包”,联合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推出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创新机制;围绕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
目前,深圳园区建成的“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香港及国际人才提供“一门式、一窗式、一网式”557项服务;8家港澳知名仲裁机构落户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保税区一号通道改造完成,配套国际人才房启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园区环境加速形成。
依托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米埔生态湿地,河套正打造深圳河滨水生态廊道,构建“深圳湾—深圳河—福田河—中心公园”大型绿色休闲带,这里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