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白鹅潭畔,一座形如“巨轮”的建筑在波光水影中逐渐成型。按照计划,这座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的“巨轮”将在2023年8月完工,成为岭南文化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巍巍巨轮,破浪前行——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用一系列带着海韵、珠气、鱼腥味的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作品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阵风潮。近年来,广东实施《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三年行动方案》等规划、政策,以传承岭南文脉为主轴,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阵地,为经典打开新的传承之门,为传统插上新的科技翅膀,为中华文化走向海外开辟新的路径,文英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岭南文化新高地”逐渐成型。
新作品: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实现“破圈”
御风飞行的白蛇青蛇、白雪皑皑的昆仑山顶、水墨画风的江南美景、滔天巨浪之下的金山寺……2021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充分运用电影特效、4K全景声等视听技术,以瑰丽的视觉奇观展现传说故事白蛇传的神奇想象。电影上映不到20天就刷新了中国影史戏曲类电影的票房纪录,更是以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碰撞出的绚丽火花和独特魅力征服了众多年轻观众。
“画面震撼”“特效满分”“太有韵味”“耳目一新”等,成为观众评价这部电影的高频词汇。统计数据显示,《白蛇传·情》观影群体以青少年为主,35岁以下占比近九成,实现了传统题材和粤剧对于年轻群体的“破圈”。
“主创团队一开始就明确充分运用现代电影技术进行创新呈现,拍一部足以打动年轻人的电影。”珠江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垂林说,传统戏曲电影往往局限于戏曲圈子,而中老年戏迷更愿意欣赏舞台艺术,所以戏曲电影往往票房惨淡。创造性表达使电影《白蛇传·情》具备“破圈”的可能,实现戏曲电影受众圈层的突破。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近年来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探索的一次成功尝试。从粤剧到咏春,打有深厚岭南文化烙印的元素,正在通过新的作品与新的表现形式,收获观众的“芳心”。
“戏内”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戏外”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12月22日至25日,作为2022年度国家艺术资金和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的项目,舞剧《咏春》在深圳首演。
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是,剧目不仅展现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也链接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了岭南文化和国家级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不仅以舞蹈呼吁对广东优秀文化的保护、活化、传承,更以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凸显“岭南文脉”。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咏春》编剧冯双白说。
流传千年的爱情绝唱梁祝融合中国传统杂技,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演绎的杂技剧《化·蝶》;取材自广东大型企业,展现现代通信技术30年变迁的话剧《大道》;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的话剧《深海》;讲述上世纪30年代广东名曲《赛龙夺锦》的传承故事,展示广东音乐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不懈努力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舞剧《沙湾往事》;讲述拥有“舞狮梦”的少年打破偏见、逆风翻盘创造奇迹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近年来,广东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抓好以岭南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资源为内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底蕴、彰显广东文化形象的文艺创作,一批口碑叫好、市场叫座的文艺作品“出圈”走红,引爆年轻人观看热潮。
新力量:科技、互联网企业创新能量迸发
这是一个长长的清单:电视剧《扫黑风暴》成为现象级“爆款”,收视率突破1%,线上累计播放量56.2亿次;网络剧《你是我的荣耀》累计播放量46.1亿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53.9亿,相关话题讨论度超过2亿;网络电影《幸存者1937》累计播放量1.4亿次,抖音、快手短视频播放量超过20亿次;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农场》《一往无前的蓝》累计播放量超过10亿次……
“当前,广东的网络视听内容供给成效显著,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刘小毅说,广东的重点网络影视剧规划备案数量从2019年的770部增长到2021年的1585部,增长率达105%。
近年来,从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博物馆结合打造风靡市场的国风手机游戏,到扎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再到裸眼3D技术重新塑造文物……在“文化+科技”的引领下,广东涌现出腾讯、网易、奥飞娱乐、创梦天地、三七互娱、雷霆信息、华强方特、雅昌文化等为代表的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企业。科技、互联网企业众多、创新能力领先的广东,在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我们持续推进‘文化+’‘+文化’。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全面创新。”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朝阳说。
滑动屏幕自由选择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观看角度,或全方位感受舞剧的宏大场面,或近距离观赏优雅的舞蹈;通过智能终端进入虚拟剧院,随着4K版舞剧《堂·吉诃德》,体验裸眼VR技术下的一场冒险之旅;分屏切换观看改编自王蒙同名小说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多维度感受剧中人物爆发的情感张力……广州大剧院携手华为等企业,推出系列以多视角场景拍摄并上线视频平台的剧目,包含4K、HDR版、多屏多视角、裸眼VR等全体验矩阵,为观众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的优秀剧目观赏体验。
“通过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可以将舞台艺术表演地点从人数受限的剧场拓展至网络媒体平台,延展艺术作品的传播范围及生命周期。”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科技的加持,可以让演艺行业惠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让舞台艺术得到更好的普及。
新路径:文化产业扬帆出海
今年2月,全世界目光聚焦中国,北京冬奥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更加自信的中国。其中,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更是以可爱的形象迅速征服全世界,成为全世界的“顶流”。
然而,这个一身冰壳、带着冰雪气息的熊猫,却“诞生”于很少见到雪花的广东。无论从“冰墩墩”的设计,还是到组件“冰壳”的生产,都来自广东这个文化产业大省。全球粉丝“一墩难求”热潮的背后,正是广东文化产业厚积薄发、领航全国、扬帆出海的缩影。
广东文化产业持续多年领军全国。数据显示,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59%,占全国总量的13.8%,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文化+”成为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数量比“十三五”初期增加50%。
“十三五”以来,广东大力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做优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创新发展电竞、直播,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广东的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文化新业态持续领军全国,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迅猛发展,沉浸式交互式业态崭露头角。广州、深圳打造了若干个千亿级文化新业态集群。
立足文化产业规模大、链条完整的优势,广东持续引导文化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从游戏到电竞,从动漫到影视音乐,再到数字文化装备——在互联网平台支撑下,广东文化产业正在摸索出海新路径。近年来,广东省建设了广州市天河区、番禺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国家对外贸易基地(深圳)工程,推动形成以新业态为重点的对外文化贸易新模式,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2/5,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桥梁:人文湾区的岭南文化底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021年的中秋佳节,两岸三地的目光聚焦南粤大地。“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百名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电影人和音乐人齐聚深圳,演绎港澳和内地影视作品里的经典名曲,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家国同圆之歌。
熟悉的旋律成为“回忆杀”,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岭南文化与港澳文化的交织,也使得这场特殊的音乐晚会霸屏热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底色、共同的财富。“粤港澳三地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有着共同的语言、饮食等风俗习惯和共同的文化基因。地缘相近、文脉相亲、同声同气,这是人文湾区建设很重要的纽带。”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广东画院原院长刘斯奋说。
在刘斯奋看来,岭南文化有着保持务实的精神、包容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因而能不断融合进取,保持着独有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而粤港澳大湾区正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文化有着融合的鲜明特点,又有着蓬勃的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三地积极围绕岭南文化深入交流,各类文艺节目、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三地正共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湾区故事。近年来,广东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智库论坛、文化艺术节。
今年8至9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大湾区各城市开展。共计开展超过150场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舞台艺术精品巡演、粤港澳电影交流考察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2022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2022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2022粤港澳大湾区曲艺艺术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等,展现人文湾区新活力。
岭南文化正在大湾区这片沃土得到传承与创新。
在广州大剧院,有一片湾区艺术工作者碰撞交流和青少年文艺人才培养的“试验田”。近年来,广州大剧院搭建起了多个艺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大湾区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其中,大剧院推出的青年原创扶持项目“周一星剧场”,吸引了大湾区内青年大学生竞相投稿,逐渐成为大湾区创意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由澳门大学学生会戏剧社与澳门霜冰雪创作实验剧团联合创作的话剧《苦尽甘来》,讲述了一对澳门父女在澳门回归20年间发生的有关亲情、友情和爱国情的故事。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主创团队带着这部剧来到广州大剧院的“周一星剧场”演出,也是它首次登上公演的舞台。
首次面对公众进行演出,这群20多岁的学生收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此后,他们带着这部剧去了东莞、珠海、北京、武汉、厦门等地,还登上了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今年11月,《苦尽甘来》入选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展演的剧目,让更多人看到了大湾区青年戏剧人的创造活力。
“我们希望以大湾区为依托,立足岭南,将文化辐射到海外。”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