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时政综合

呼伦湖十年之变: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

更新于 2023-08-17   | 浏览次数 1500

生态危机迎来转机

夏日的呼伦湖,水天一色,湖清岸净,飞鸟翔集。

一大早,义务巡湖牧民满达骑着摩托车来到湖边。看到呼伦湖又清亮了,我觉得很安心。从小在呼伦湖边长大,满达见证了呼伦湖生态由好到坏再变好的几经变迁,小时候湖水清澈,能直接拉水喝。十多年前,湖面不断萎缩,漂着垃圾的水也没法喝了。

受周期性干旱和人为活动影响,2002年至2012年,呼伦湖水位连续下降,湖面大幅缩减,湿地持续萎缩,野生动物锐减,流域生态安全告急。

当时湖里鱼少了,鸟也没了,环湖草原沙化严重。生活在呼伦湖东岸的牧民侯玉广回忆说,那时打猎、捕鸟、私捕乱捞屡禁不止。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启动拯救呼伦湖行动,呼伦贝尔市扛起主体责任,把呼伦湖生态保护治理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头工程,落实了多项保护与治理措施。

当地先从减少人为污染入手,取消了环湖餐饮和旅游活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牧民全部外迁,渔业公司退捕转产,并建设了10个生活污水处理回用项目,想尽一切办法将人为活动影响降到最低。

呼伦湖流域有七成左右在新巴尔虎右旗境内,尽管当地常年干旱,但我们不向呼伦湖取一滴水。新巴尔虎右旗委书记布和巴雅尔说。

呼伦贝尔还成立了一个专门保护湿地生态的公安部门——呼伦湖公安分局。该局副局长薛爱忠说,从2016年至今,他们侦办多起犯罪案件,有效遏制了破坏呼伦湖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十年治理,生态危机迎来转机。监测显示,呼伦湖水位和水面稳中有升,水面已扩大至2244.3平方公里,水量达139.7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生态好转,野生动物又回来了。目前,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至345种,鱼类增加至39种,哺乳动物增加至38种。多年不见的兔狲,前年竟然在我家牧场安了家。满达站在岸边,他看见鸿雁一掠而下,停留在沼泽地上筑起了巢。

呼伦湖岸边一块牌子上写着:除了足迹,我们什么也没留下。除了摄影,我们什么也没带走。描述的正是现在人与湖和谐共生的关系。

治湖泊治流域

呼伦湖生态之变背后是保护理念之变。

这些年呼伦湖治理与保护走过弯路,一度搁置,还曾在中央环保督察中被批进展缓慢。呼伦贝尔市委书记高润喜说,全市痛定思痛,及时转变思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呼伦湖综合治理工作。

十年间,呼伦湖生态保护和治理理念发生了三重变化:一是由就湖论湖转变为流域综合治理;二是由九龙治水转变为协调统一;三是在稳量盯质基础上更加重视建设水生态。

作为吞吐性湖泊,呼伦湖的水量多少和生态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来水,不能就湖论湖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邹伟东说。然而,呼伦湖治理之初更侧重治理湖体本身。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博士窦华山常年坚守在呼伦湖治理一线,他说:当时各部门都是从各自角度出发,缺少对整个呼伦湖流域影响的考量。之后,当地及时调整治理方案,统筹考虑湿地、沙地、草原和森林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与河湖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进呼伦湖流域综合治理。

为破解九龙治水的问题,呼伦贝尔市将涉及呼伦湖流域管理的多家机构合并,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

当地还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副组长的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领导小组上下联动,进一步推动了全流域一体化保护治理工作的开展。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莫日根说。

呼伦湖的治理目标,也随着科研和实践的深入不断明晰起来。

窦华山表示,以前追求提升水质指标,但后来发现呼伦湖水质污染成因复杂,水质好坏也并不能完全反映环境质量的高低,比如水质虽差不适宜人类饮用,但依然能满足各种水生物生存需要。

2021年,生态环境部同意十四五期间对呼伦湖不再开展水质评价考核。呼伦湖也成为国家首个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考核的试点湖泊。窦华山说:从关注水质到更侧重水生态,是呼伦湖转向科学治理的一大表现。

守好一湖碧水仍需久久为功

眼下,呼伦湖迎来最美的时节,当地政府部门针对呼伦湖夏季易发的蓝藻水华现象,正加紧开展应急演练。

十年来,呼伦湖生态保护和治理取得长足进步,人们对呼伦湖流域生态的认识由浅入深,对问题成因的分析由表及里,治理方法也更加科学、精准。

不过,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到夏天,局部湖水异常变绿,伴随着刺鼻的气味,岸边不时冲上来死鱼。蓝藻水华成了当前呼伦湖治理最棘手的问题。

呼伦湖属于藻型湖泊,依靠人为力量很难完全控制蓝藻水华。因此当地主要是监测预警,在重点生态区域实施小范围人工治理。窦华山说,目前呼伦湖监测预警能力尚不足,以呼伦湖的面积来说,现有的自动监测站数量还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采集量。

除此之外,基础研究薄弱、跨国科研合作不便等问题,愈发凸显。

长时段的历史监测数据,才能反映湖泊的演替规律和枯水丰水周期,指导我们科学开展保护治理工作。窦华山说,但目前我国关于呼伦湖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只有六七十年跨度,水质也只有20多年的监测数据,历史资料缺失制约了基础研究。

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单位——呼伦贝尔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研究院,两层小楼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摆满了实验检测仪器。研究院副院长敖文说:科研仪器固然重要,但科研人员才是关键。目前研究院缺少高层次的科研人员。

内蒙古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芳说,呼伦湖的治理成果来之不易,下一步治理必须依靠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遵循自然规律,采取稳慎精准的治理保护手段。

守好一湖碧水,护好绿水青山,仍需各方久久为功,接续探索方法和路径,进而实现从保护山河湖泊到促进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